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的是语境

(2019-10-19 09:20:56)
标签:

教育

语文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释

孔凡成

(淮阴师范学院中国语境教学研究与推广中心  江苏淮安)

 

内容摘要“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的是语境,其外延包括情景语境、虚拟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等。如此定位有助于和学界前沿研究成果接轨,实现语文教育语境化,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语境    语文核心素养

 

将语文核心素养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相链接,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的一大创举。《课标(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从教育政策层面上首次将语文核心素养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联系起来,表明语文核心素养是具体的,和特定的、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相联系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不知道“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究竟是什么,也不清楚“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外延如何,不知道如何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内涵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意思,其实就是指语境。郑国民先生和陈晓波博士在论述语文教材组元核心要素时指出,“主题一情境”是“对单元内所有学习材料(选文、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等)共同语境的概括”[2]。这就是说“情境”和“语境”是一个意思,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交际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3]

关于“情境”,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就已使用,指的就是“语境”。鉴于“情境”一词的歧义性,在当代言语交际学、语用学中,人们大多用“语境”。

在语文教学中,意指语境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包括情景语境、虚拟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等

情景语境指由当下交际现场直接呈现出的语境因素所构成的语境,包括交际现场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关系、话题、角色、时间、地点、场景、体态以及副语言(包括声调、语调、语气、停顿、着装)等。

虚拟语境指由交际主体按照言语交际的相关要求而创设的假想语境。虚拟语境来源于情景语境,有明确而具体的虚拟的交际目的、交际内容、交际对象、交际角色、交际关系、交际场景、上下文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

在情景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学习语文,打通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容易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是生活的真实需要。如在写作教学中,注意提供现场的或虚拟出的特定背景下的写作任务和读者对象,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上下文语境又称语篇语境、语言环境,即狭义的语境,是语言内环境,指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口语交际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中的上下文。从语言要素看,上下文包括语音环境、语义环境、语法环境;从语义层次看,包括语词环境、语句环境、语段环境、篇章环境、语体和风格环境等,其中语体和风格环境是笼罩整个话语之上的一种上下文语境因素。

社会文化语境指与交际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因素所构成的语境。包括的语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特点、地域风貌、政治制度、经济情况等;文化心态、人文特征、文化活动、文化积淀;时代特点、历史背景、历史沿革、发展趋势;民族特征、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交往等。

认知语境指一个人已拥有的全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在言语交际中,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包括言语表达者和接受者的知识、经历、思想、身份、文化程度、性格、修养等。

无论是外在于交际主体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还是内在于交际主体的认知语境以及由交际主体根据交际需要临时再创的虚拟语境,都以真实的面貌具体地、真实地存在着,伴随着言语交际活动的整个过程,随着交际活动的展开而变化,并对人的交际活动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语境才可以真正指代“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在《课标(2017年版)》中,有情境、语境、环境、背景、场合、语言情境、交际情境、真实情境、教学环境、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等等术语,这些术语有时直接指向“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即广义的语境,有时则是狭义的语境即上下文,有时指情景语境,有时指虚拟语境,有时指语境中的某一因素,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课标(2017年版)》从活动主体——学生涉及的活动领域和对象出发,认为其外延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可见这三种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指向的是三类不同的语文学习语境。个人体验情境强调个体独处,重在切己体察、虚拟想象,主要与文学语篇的理解与表达呼应;社会生活情境强调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直接交往的语境,指向校内外的情景语境,与实用语篇以及口语交际的理解与表达相关;学科认知情境主要是面对探索和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时的科学认知语境,按照科学研究状态下的规则要求探索相关问题,主要与论述类语篇的理解与表达一致。这三种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显现了多样的语文学习场合(语境),在具体的展开过程中,仍具体表现为情景语境、虚拟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等。

综上所述,“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的就是语境。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内涵定位价值

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内涵理解为语境,价值颇大,意味着语文教育范式的真正转轨。

一、实现语文教育研究与学界前沿成果的对接

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存在着与学界前沿研究相脱节现象,使得语文教育研究和语文教学实践严重滞后,影响了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理解为语境,则有利于弯道取直,实现语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和语言学界前沿研究相对接

在我国语文教学中,谈到情境,大多指向李吉林老师所说的“情境”,指教师创设的典型场景,具体表现为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和以语言描绘情境。基于强调课堂原有的自然情境会导致“负诱发力”,李吉林突出情境的再创性,忽视课堂原生情景语境的教学价值。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这里的“情境”来源于古代文论,来源于王昌龄《诗格》中提出的“诗有三境”说,即“物境”“情境”“意境”,意指有情之境,而非来源于语言学领域。这就和语言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相脱节了,致使情境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无法全面根据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的相关要求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理解为语境,语文教学视野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与当代语言学界的语境理论研究成果对接起来,就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语境理论研究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为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语境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如刘焕辉著《言语交际学》,西稹光正主编《语境研究论文集》,王希杰著《修辞通论》,冯广艺著《语境适应论》、主编《汉语语境学教程》,王建华等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周明强著《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周淑萍著《语境研究——传统与创新》,王占馥著《汉语语境学概论》,高登亮等著《语境学概论》,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既为语文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为指导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和语文教育研究前沿成果相对接

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理解为语境,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实施和语文教育研究前沿成果相对接。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母语教育进入语境教学时代。我国在实践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末就零散而不自觉地出现了具有语境教学精神的一些做法,如斯霞随课文分散识字;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有于永正“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实验”,等等。在理论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自觉研究语境教学的现象,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李海林认为“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倪文锦强调高考语文命题要语境化,韩雪屏指出语文课程知识教学要语境化,王尚文则强调境感,王荣生认为语文课程研究要有语境意识,郑国民提出语文教材编制应“主题—情境”化,潘新和认为“母语教学实质就是语境教学”,笔者提出语境教学原理,荣维东倡导交际语镜写作。出现了一系列和语境教学相关的研究专著,如李海林著《言语教学论》,笔者著《语境教学研究》《从情境到语境》《中国教育名家与语境教学发展》,荣维东著《交际语境写作》,林一平著《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论》,李振村著《教师体态语言艺术》、宿强和李建荣著《交际语境下的语文教育》,以及胡勤关于语体教学的系列论文等。研究发现,语文教学实质是语境教学,语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语境教学思想可以广泛地运用于课程建设、教材编制、教学内容确定、语文教学设计、学法指导以及学业评价中;语文教学可以根据语境理论,顺应教学语境的变化,遵循语境教学原则,利用语境教学特点和语境教学途径,运用语境设计法、因境定教法、语境教学法和语境评价法,教给学生语境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语境学习法,切实提高学生现在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言语交际能力。

落实这些语境教学思想,可以极大地改善我国语文教学现状,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接轨,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语文教学与西方的母语教学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

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理解为语境,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运用语境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我国语文课程建设、教材编制、教学实践与课程评价语境化,改善语文教学面貌。事实上,《课标(2017年版)》从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水平、教学建议、考试命题思路与框架、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贯穿着语境教学思想,充分反映着新课标对语境教学研究成果的全面吸纳。

二、拓展情境范围,实现语文课程发展与生活接轨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很多人不知道情境指的是语境,以为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图画、音乐、表演,就是教师使用激情的语言,简单的教具,或者偶尔带带学生到校外参观参观,很少从交际目的、交际手段、交际形式、交际对象、交际内容、交际环境以及交际规律、原则、要求、类型等语境因素方面考虑教学语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少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角度考虑如何开展语文教学。

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理解为语境,大大拓展了情境的外延,情境不再仅仅是图画、音乐、表演、激情的语言、简单的教具和走马观花的校外活动,而是包含着丰富的语境因素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理解为语境,在阅读教学中就会首先重视上下文语境,而不是动不动就来个图画、音乐、表演,把语文搞得不像语文;就会重视课堂情景语境的正面价值,尊重学生的现场生成,而不会简简单单地认为课堂的自然情境只会导致负诱发力;就会考虑情景语境和虚拟语境中交际任务和交际对象对言语交际行为的影响,感受到语文学习是生活的实实在在的需要,而不会游离交际情景去学语文,将语文搞得和生活脱节,无法激活学生需要与促进学生发展;就会注意到社会文化语境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恰当处理好意识形态和语文教学的关系,重视汉语文化特点和民族思维方式对教学影响,适当运用知人论世法,促进学生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就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的认知背景,认识到提升自身素养的价值和魅力,推进互文教学、群文阅读以及专题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而且,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理解为语境,可以将语文课程研究推进到语境课程、语境教材研究阶段,使语文课程在课程层面上实现语文课程与生活完美对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提供操作路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课标(2017年版)》认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这表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呈现与评价都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语境,通过各式各样的语境,运用各式各样的语境。

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理解为语境,可直接利用语境教学操作手段,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操作路径。和语文核心素养相适应,语文课程内容强调为语文学习任务群提供与之相应的语境,语文教材再现相关的语境,教学内容的确立运用因境定教法,学法突出语境学习法,教法注意运用语境教学法,教学评价使用语境评价法,等等。这就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与之相配套的操作手段,从而充分发挥出语境教学的纠偏、高效和激趣等功能,使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真正落到实处。

要之,“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的是语境,其外延包括情景语境、虚拟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等。如此解释有助于和学界前沿研究接轨,实现语文教育语境化,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本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