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视野的语境教学
(2019-10-10 19:17:40)
标签:
语文教育 |
高中语文新课标视野的语境教学
(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淮安 223300)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十分重视语境教学的作用。语境是语文核心素养存在状态,语境教学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路径。运用语境教学,在语境中呈现、提升、培养、检验语文核心素养,将是语文教学的常态。
【关键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语境教学是为了达成学生语文素养而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师教语文与学生学语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高度重视语境教学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作用。在语文核心素养概念中,《课标(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2]首次将语文核心素养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亦即语境联系起来,表明语文核心素养是具体的,和特定语境相联系的,而非抽象的存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离不开语境教学。
一、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需要语境教学
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3]。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等。在《课标(2017年版)》中,语境有不同的称呼,如情境、环境、场合、背景、语言情境、交际情境、真实情境、教学环境、语言运用情境、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等等,但包含的意涵并无本质变化。
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在语境中呈现、提升和检验,需要用语境来培养。《课标(2017年版)》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4],“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5],这表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与呈现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语境,通过各式各样的语境。因而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运用语境教学理论。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特点,无法直观看到,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表现出来,需要在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规划和课程实施中借助语境加以落实,因而《课标(2017年版)》在诸多地方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语境。
二、语文课程编制突出语境教学
在《课标(2017年版)》中,在阐述语文课程编制时,高度重视语境教学,在课程任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中,一再提到语境教学。
语文课程性质部分,语文课程任务包括“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6];在解说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时说,要“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7]。这两处都强调在语言情境中建构能力,培养和具体语境相一致的语文能力。
课程目标部分,“语言表达与交流”目标要求“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8]。表明无论是在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交际中,学生都要能根据语境、利用语境来形成得体的言语交际能力,能根据语境形成正确的理解能力和适宜的言语表达能力。
课程结构设计依据部分,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将学习情境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联系起来,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成为与特定语境相联系的而非游离语境的抽象的学习对象。学习任务群涉及到“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9],这里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因素都属于广义的语境因素。足见语文学习任务群和语境关系之紧密。
课程内容部分,“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其四要求“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其五要求“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10]。在“学习任务群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教学提示方面提到“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11]。“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提到“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12]。“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强调要“结合自己的生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13],教学提示则要求“设置阅读情境”[14]。“学习任务群7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提示部分要求“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行学习活动为主”[15]。
在“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学习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到“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教学提示中提到“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16]。在“学习任务群9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学习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到“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作品,学习其写作方法”[17]。教学提示中提到“重视对作品有关背景的深入了解,可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课外活动,获取真实资料,撰写读书笔记,整理采访记录,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以加深对革命活动背景和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深刻理解。也可与历史课、地理课结合,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18]。
在“学习任务群11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中,教学提示提到要“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内容”,“调动学生关于世界历史、地理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促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以及心灵世界的理解”[19]。在“学习任务群15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精读长篇文学作品,“参阅相关文献,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20]。教学提示部分强调理解作品“要做好相关阅读资料的推荐工作”,“要结合作品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21]。在“学习任务群17 跨文化专题研讨”中,“学习目标与内容”,强调要“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22]。
三、语文课程实施强调运用语境教学
关于语文课程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学习要求”强调增强人际交际能力,认为口语交际要“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23]。“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强调“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24]。
关于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水平1-1要求“能注意语境与交流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25]。质量水平2-1要求“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要表达的情感”[26]。质量水平3-1要求“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能结合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7]。质量水平4-1要求“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8]。质量水平5-1要求“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实现沟通交流”[29]5-4要求“尝试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审视和评论古今中外语言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30]”。
教学建议则强调“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地学习情境”[31];“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32];“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33]。
“评价建议”要求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34] ,要“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35],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36]各种能力和学习品质;“应根据实际需要”[37],整合多种评价方式,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必修课程评价,“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基于社会情境的阅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38]。
“考试命题思路和框架”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39]。在“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中,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40]。要设计典型任务,“让学生在复杂情景、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41]。命题和测试原则要求“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42]。
“教材编写建议”要求“学习内容和活动设计要源于学生的语言生活,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与任务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自觉探索语文学习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3];教材设计还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革新,发挥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各自优势,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促进资源的有效运用”[44]。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强调教师“应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营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45];“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地语文素养”;各地区、各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发潜在的资源;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硬件环境与资源系统”,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46]。
由上可见,《课标(2017年版)》认为,语境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贯穿到为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的各个方面和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在课程所涉及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水平、教学建议、考试命题思路与框架、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这表明,在《课标(2017年版)》中,语境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而且是其存在状态和达成路径。因而在语境中呈现语文核心素养,在语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用语境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和在语境中检验语文核心素养,将是语文教学的常态。为此,语文教学将全面开展语境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确保《课标(2017年版)》顺利实施。
(本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