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习考察日志之十——研习
(2013-11-21 22:30:44)
标签:
教育 |
※台北市立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
台北市立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是台北老市区唯一一所小学,创立于1913年,到今年正好是一百年,受所隶属的学校更名的影响,学校历经十多次改名,于今年改为现名。学校校名的多次更改映射出台北师范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该校有48个普通教学班,还有6个集中式特教班,2个身心障碍资源班,3个资优资源班,9个幼儿班,学生总人数1600人。学校担负着教育实验、参观学习和国民教育的任务,台北市立大学每年都会安排学生要附设实小见习和实习。市大附小以“人文、创新、卓越”为教育愿景,积极提升学校教育品质,追求卓著绩效。在台北市大附小,我们观看了学生直笛表演,聆听了方慧琴校长介绍学校及其经营理念,从第二节起分组到班级里跟岗学习,最后还与台北市大附小的校长和主任交流座谈。
特色一:课程异彩纷呈,学生聪颖活泼。由于是跟岗学习,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和学生近距离接触。我们跟岗的是六年7班,按照课程表的安排,从第二节起我们听了自然、数学、语文、英语各一节,还听了两节音乐课。从课程安排来看,学校对所有学科一视同仁,没有因为哪些科目要书面考试而增加课时数。在课堂教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自然课和音乐课。自然课的教学内容是“水溶液的酸碱性”,教师首先介绍水溶液可以分为碱性、酸性和中性,以及不同的溶液使红色和蓝色石蕊试纸变色的情况不同。然后,让各小组进行实验,先分别观察并闻一闻试管里醋、糖水、肥皂水、小苏打水、氨水、石灰水、柠檬水的颜色和气味,将感知后的结果填入表格里;接着用红色和蓝色试纸依次放入溶液中,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进而判断溶液的酸碱度。整个教学过程有序地进行,学生依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填表、分析、交流、讨论,课堂忙而不乱,显现出学习良好的探究习惯。
特色二:教育设施先进,师生互动多样。台北市大附小每一间教室都是电教室,教室的前方有多媒体投影,电子白板和黑板都是可以推拉移动的,这种设计方便教师灵活地使用,需要板书里,推开电子白板,需要投影时,把电子拍板拉到中央,这样也可以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内容。更为突出的是,学校采用互动式答题遥控器,上课时,每个学生发一个答题遥控器,教师通过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直接按遥控器选择答案。教师可以很快判断已经答题的学生;也可以判断哪个学生答对了,哪个学生答错了;还可以根据实时统计出全班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互动式的答题一方面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特色三:充分尊重学生,突出以生为本。在台北市大附小,校门的设计、学校的布置都听取学生的意见,采撷学生的想法。校门的意象为云朵,百年校庆的吉祥物是五色鸟,学校的LOGO是熊猫母女,如此种种,都来源于学生的灵感。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称呼学生不是称“某某同学”,而是称呼“某先生”、“某小姐”。不管学习回答得对不对,教师都不会轻易指责他们,而是让他们再想一想,或者请同学帮忙。每个教室门口都设置洗手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在离开台北市大附小之前的综合座谈中,参访的学对普遍对学校文化建设感兴趣,认识最值得学习的是“学生的学习氛围”,超过一半的学员认为与大陆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一天的观课下来,我对台湾小学的课堂常态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思考着:课堂教学改革应何去何从,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