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习考察日志之九——研习
(2013-11-20 22:44:09)
标签:
教育 |
※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国民小学
大安区新生国民小学一所新学校,始建于2000年,地处台北市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学校很开阔,占地总面积达24528平方米。这所学校有36个普通班,学生1080人;还有可容纳120人语文教育班(提供非华语地区学生转衔中文学习服务,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每年最多招收20位学生;以及1个身心障碍资源班,4个幼稚班。新生国小的愿景是:愿“新生”的每个孩子,都能具备经营幸福人生及推动社会进步的憧憬与能力。学校的经营理念是:教育的一切规划和作为,皆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所以该校着重于经营开放的教学生态,着手于课程的研发和教学的实践。
特色一:拓展课程内涵。在新生国小教师团队的眼里,“处处是教材。”——学校里的一草一木、学校里的教室、走廊,社区里的公园、街道、老房子,家长、图书馆乃至台湾地区的人文风物都是学校的课程资源。经这样一界定,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富有内涵。一是营造富有人文特色和艺术气息的校园。学校里面规划了自然、数学、科学、乡土学习步道,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造型,据说这是创校校长的创意,意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特别有意思的是,学校设置了“数学探索教室”,这种教室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教室里面有许多我们说不上名的教具,这些教具是用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通过游戏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我在之前曾经看到一些小玩具,比如“数独”游戏,“停车场”游戏,像这样大型的、系统的教具我想在大陆的小学里也是罕见的。可以想象,学生在这种数学探索课程里会很投入地参加活动。二是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在课程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排不同的活动内容,这些校本课程有一个明确的、由小到大的社区活动指引。学比如,低年级以“怎么交朋友为主题”,三年级起认识社区,由社区志工带领学生了解学校周边的环境,感受文化气息,讲课者都是社区的志工,一方面他们对学校周围的环境比较熟悉,也了解学校所在社区的一些故事,另一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我们在参观学校期间,学校安排志工专门为我们上了这节《认识社区》的校本课程,参观了学校面前的大安森林公园和青田区七巷六号一处日式建筑——马廷英教授故居。我相信,这样的主题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学校所在的社区是很有好处的,这样教育比口号式的“爱家乡”好得多。从四年级开始,学生认识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从台北市到台湾省。教师组织的活动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学习手册,用漫画的形式介绍孩子所在的区域;也有一些景色的介绍;还有生活景色地图,也即生活地图,使学生有地图的意识,还可以通过谷歌上网搜索地区,培养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所在的地区,制作小海报(类似于大陆的手抄报,但是内容更繁杂,有图片展示、文字,甚至资料袋)。对于社区活动课程,每学期教师都会在期末对学生进行总体地评价。
特色二:创新班级组织形式。新生国小有36个普通班,每个年级有6个班,每3个班为一个“群”,称作“班群”,这样一来,每年级就分为两个班群,即A、B班群。分班采用自然分班的形式。协同教学活动安排的教室空间规划。“班群”中间有一个教师办公的地方。科任教师在课间可以对话。这种分班方法与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台湾很多小学不同。台湾的很多小学都是每个班一个“导师”,通常这个导师负责教学本班的语文和数学,兼任一些其他学科,教室也是教师的办公室,除此之外的英语、艺术、体育等课程,学生要到专业教室上课,教师在课前几乎没有交流的空间。新生国小这种“班群”的设置打破原因固定的模式,更便于教师之前进行深度的对话,也有利于建构协同的教学模式。虽然大陆的学校没有“班群”这种说法,可是我们很多学校都是同一年级的教师集中办公,这倒是有相类似的地方。
特色三:增强学习探索体验。我们在新生国小观课的课题是《线对称图形》,上课的是一个男教师,这节课与之前我所看到的《轴对称图形》大不相同,在引出“线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的几何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接着,教师沿着对折线,画出人的一半脸,画脸时,教师不时问学生,鼻子用什么颜色,耳朵用什么颜色,让学生自由的表达,教师也按照学生的说法画出半边脸。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画一幅对称图形,先画一半,然后用对折的办法,拓印出另一半,使之形成线对称图形。展示完各小组的作品,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的游戏引人入胜: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拿一张正方形纸,按照教师的指令,先对折,再对折。教师并没有强调第二次对折要沿什么方向折,因此,折出来的结果就不相同,这种开放的设计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让学生先猜测:打开了之后,会分成几格?而且不让学生打开,而是用打孔机在对折后的纸上打孔,打完孔后再打开。教师说:“请打开来看看,里面有几个洞?形状一样吗?”当学生打开来发现所大的孔并不一样,他们的心里肯定也想:为什么会不样呢?肯定是这条神奇的对称轴在作怪。我也在想,教师为什么不总结一下呢?从后面的教学看来,我错了。这个时候没必要进行总结,而只需要让学生感悟。第二层次的游戏,教师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让学生任意对折三次,然后再任意剪一刀,展开之后,学生发现这又是一个线对称图形,线对称图形的魅力顿时绽放出来。以前曾经听过不少“轴对称图形”的课,教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说:“轴对称图形”有对称美,可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为什么这个图形美呢?”可是学生的这一剪,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确实很神奇”。第三层次的游戏,教师要求学生每次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次后,用打孔机在上面打孔,这次打孔有更高的要求,只能对折两次,打孔后展开的形状跟教师出示图片要一样。我们也兴致勃勃地跟学生一起做这个游戏。通过操作,我们发现,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他们要在头脑中先想象好每次对折的形状,想象打开后的形状,还要想象打孔的位置,能完全按老师提供的图片打好孔的学生确实不简单!这节数学课,之所以给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教师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实践、探究,只有学生充分体验了,他们才能内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
新生国小的家长志工服务也做得相当到位。家长志工团体热心支持学校的工作,成为教育事业的好伙伴。一是每天晨间活动,由妈妈进低年级的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二是马路志工,引导学生过马路;三图书志工团,共有近100名家长,他们志工学修书,帮教师找主题图书,主动地提供小朋友和教师教学的内容,为了方便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家长志工团还让设立了“流动图书馆”,每天课间送图书到低年级教室。四是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比如募集物品进行义卖。
诚如邢校长所讲的:“教育的最佳形状就是让孩子在快乐地学习。”新生国小的孩子“快乐学习,自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