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习考察日志之五——研习
(2013-11-18 22:40:24)
标签:
教育 |
※开展行动研究 充实发展内涵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王保进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行动研究之实务》。他从教育的重要性谈起,其中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国防。”一个国家要富强需要三种人优秀,分别是军人、警察和教师。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剃了光头,点了结疤,穿上袈裟就是和尚的话,那么抓一只猴子,结他剃了光头,点了结疤,穿上袈裟,他就是和尚了吗?”以此说明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就能当教师的。
接着,王教授剖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和清末的维新没有成功的原因,反思台湾过去十年教改的得失,总结出了台湾十年教育改革造成的危机:激进而非温和的改革;南海模式——板桥模式——九年一贯——十二年国教;电脑技能训练而非资讯教育;有带得走的能力,无善待人的情操;人文素养益加低落;只会“动”不要“静”的孩子;国民教育当高等教育办理;全方位的教育;“民主”凌驾教育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孩子只会“动”不会“静”或者只会“静”不会“动”都是不当的,应该是在适当的时间表现出“动”“静”皆宜。教育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读书、做学、做问,不能把名利放在孩子受教育的价值观里。教师要做的事应该是授业、传道、解惑,要善待每一个孩子,“一个四肢灵活的孩子,脑袋一定灵光!”
受师资培育思潮转变的影响,以及科技化与学校竞争、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教师分级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等各方面因素的冲击,有必要进行教师行动研究。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自我批判为指导,一个教师除了具备教学、研究、行政、辅导四种能力外,还应具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之趋势包括个人教学档案(教学理论、班级经营计划、告家长一封信、专业进修纪录与荣誉、教育行动研究成果、课程、教学设计与评量单、学生成果档案、个人专业省思日志、教师专业社群成果、其它专业展现成果、教育专业表现检核表、年度教学专业改善计划等),教学观摩与视导,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教师行动研究的观察:教师对“研究”的畏惧;观望心态与主动参与;行动研究与质性研究;行动研究与课程研究;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教师可以从自己想要改善的方向入手,找出不满意、或者感到困惑、好奇的地方,乃至某些人不高兴,自己想学到点什么、想尝试新点子、创造新方法等方面,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开展行动研究。
进行行动研究要把握的事项有:了解学校或教室现在发生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值得怀疑的?针对这些事我可以做什么?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做这件事对我的学生及学校有什么意义?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以获得有关讯息?我有什么困难和限制?接着要拟订整体计划,利用7W1H的研究设计规划表,对话讨论形成共识。所谓的7W1H是指:研究的主题是什么(what)?研究的背景脉络为什么(why)?研究问题为何(哪一个which)?在哪种教育场域中进行研究(哪里where)?谁是参与者?有何资源可供运用(谁who)?怎样做(how)?工作程序与研究时间是多少(when)?这个研究的功能或作用为何(那又怎样,so what)?此外,还在做好研究日志,详细记载研究过程。
王教授还谈了行动研究的四种类型:论文、创新教学计划与成果、创意教学经验分享、教具制作。结合具体的事例,阐述了行动研究的若干做法。王教授对“行动研究”的诠释,既有系统的理论,又结合实际,对我今后进行行动研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王保进教授语录:“幸福不是一种结果,也没有固定的形态,幸福是看待事情的角度。”“创新跟噱头长得很像,不小心就会走错门。”“创新要结果四个时期:准备期、酝酿期、潜伏期、豁然开朗期。”“差异化教学就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观其意趣,察其意向,审其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