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学校》读书心得(二)
(2013-09-17 22:18:08)
标签:
教育 |
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这是我父亲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在《创新型学校》第二个策略中,威特尔克概括为“完美的第一印象”。
书中以新餐厅开张作比喻,告诉我们改革要以点带面,从小处着手。文中说道:“很多人自以为在各种餐馆吃过饭,就能经营一家餐馆,甚至比其他餐厅更加经营有方。在教育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人人都上过学,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管理学校的专家!”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比喻啊!现实确实如此!外行的人对教育喜欢指手划脚。也许他们多次进过餐馆,可是,他们真的能理解教育吗?俗话说:“尝羹容易煮羹难。”文中所举的例子说明了做一件事之前,先要留给“顾客”美好的第一印象。
我们常说:“先入为主”。 威特尔克认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项目起步不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项目给教育工作者的第一印象不佳。”“因为教育部的某位人士宣读项目的预期目标和结果时,其表述方式让教育工作者听起来更像是威胁。”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两年有一个镇计划整合一所学校,由于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前期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产生很大的阻力,教师不满,学生家长有意见,结果不得不重起炉灶。因此,我对在“开始创新的时候,都要提前规划,确保变革项目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尽可能完美”深有同感。
要准确地传递信息,使信息有效、有趣、生动。这是我读“我的热情为什么不能点燃他人”的感受。文中以“转述笑话”为例,说明了当一个人转述一件事时,信息在传递中走样。同样的笑话,换一个人讲,效果就大不相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二手信息不一定能像我们希望的那样促进信息的传递。”
因此,信息传递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为了让改革能顺序进行,信息的第一传播者很重要!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些政策还没正式宣布,各种小道消息就已经漫天飞舞。这些小道消息很大程度上会混淆视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改革的初始,知情者在传达新概念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准确表达。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一位变革的支持者——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煽动能力的专业人士”,让他充当讲师,“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争取最多的支持者。”
变革初期,可以先组织教师考察已经在执行变革的学校。所组织的教师要精心挑选,一是要会分享下面经验的优秀教师;二是要能够接受变革的教师;三是要分批进行,先送变革的支持者,然后安排他们作为后续参观人员的导游。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在第一批的访问者有反对者,否则会传达错误信息,产生阻力。
在宣布新的教育理念时,首先要要精心安排座位。对付“刺头”教师的有效办法是调整他们的座位,使之不在边缘地带。其次,介绍项目时,要重点强调其优势,同时要“准备好探讨项目的缺点或者提供具体细节,以随时回应人们提出的质疑,至少也应该承认项目有些方面确实值得改进。”
上述有关“塑造第一印象”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既考虑了主观的因素,也考虑到客观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