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余广武
余广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14
  • 关注人气: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型学校》读书心得(一)

(2013-09-17 22:16:23)
标签:

教育

《创新型学校》读书心得

 

 

《创新型学校》是美国教育界领军人物托德·威特尔克的一大力作,此书荣获《中国教育报》“2010年影响教师100本图书奖”。

书中阐述了9人教学策略,帮助学校管理者引领学校变革,提高办学报质量与效率。这几大策略分别是:1、认识创新;2、完美的第一印象;3、找出关键人物;4、找到切入点;5、有效减少阻力;6、利用情感的力量;7、充分利用人际网;8、强化变革行为;9、统合综效。

通览全书,我不禁为作者潜心教育研究的精神打动,为之喝彩。书中的案例,都是来自作者本人及其团队的真实经历。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设定切实的目标,有效地制订计划,并且在进程中顺利地跟踪实施情况,提示我们应该规避的风险,以及应该努力争取的有利条件。这些案例中,作者敢于直面问题,针对问题深入思考,提出深刻的见解,并付诸实践。这其中,作者不仅看到问题,更重要的是他采取明确的、有效的策略,展开实质性的变革。文中,作者没有说教,没有空话、套话,而是利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给人以启迪。

教育改革说到底是改变人的思想。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习惯和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的群体。”用过人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教师,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下面,我分享读这本书的一些收获。

一、如何理解创新?

威特尔克将创新分为三个层面:程序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文化性创新。这三个层面的创新由浅入深。程序性创新是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改变,达到某种效果,比如将开始上课的点名改为下课时才点名;结构性创新是改变某些组织结构,比如引进新的教材;文化性创新是塑造一个组织的灵魂和精神,是较深层次的创新,比如“从今以后,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基于‘什么对学生最有益’这个出发点”。以上三个层面的创新是相互交融的,一些成果在性质上是程序性的,其他一些是结构性或者是文化性的。进一步,结构性的创新甚至程序性的创新的有效执行无不依赖于文化的提升,即文化性创新。

要想改变,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需要进行“文化性创新”,换句话说,就是要论证改变的可行性,用我们常讲的语言就是要先“做思想工作”,思想通了,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其次,要采取正当的策略,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如果方法可行,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一家人吃饭时会形成一些惯例,比如坐的位置、做饭的人、洗碗的人、什么都不做的人等等。这些惯例有时候不容易改变,但是当有客人来了,就会发生变化。由此说明,当外来的影响加入之后,新的机制就可能在产生,如果外来因素较多时,新机制就会占上风。

这部分所举的例子浅显易懂,耐人寻味,使我们很容易地理解了创新的不同层面及其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