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诀教学评析
(2012-12-06 10:48:17)
标签:
教育 |
7的乘法口诀教学评析
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中心小学
2012年11月21日上午第二节,在余和生学校听了张少芬老师上的《7的乘法口诀》。师生问好过后,教师出示一个七巧板,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块,然后出示2块七巧板。
问:两个图案有几块图形?学生马上回答,有14块?
师:你们怎么知道有14块?
生1:2×7=14。
师:这位同学已经知道用乘法算了。
生2:7+7=14。
师:要是3个图案,4个图案,5个图案,6个图案,7个图案,有多少块组成?数一数,把得数填在笔记本上的表格里。
学生自己填表,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填写表格,答案也正确。)
教师让学生上台板演,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写法吗?前面几个都有两道算式,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有一道?
生:因为他们两个因数相同。
师:七七四十九表示什么?
生:表示7个7是多少。
师:五七三十五表示什么?
……
师:七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先自己想一想,知道有什么规律的告诉你的同桌,看谁说得好!
生:有七句,第二竖行都是七,第三竖行得数前一句比后一句少七,第一竖行都是七。
师:要是老师背着突然忘记三七得多少了,怎么办?
生:三个七相加。
师:行!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用乘法算式,3×7=21.
师:可以。可是乘法算式中口诀差不多。
生:前一句比后一句少七。
课进行到这里,师生进行了有效地对话。张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 通过自己数一数,算一算,小组交流、编制出七的乘法口诀。并且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从中发现七的乘法口诀中隐含的一些规律。在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能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分工,使学生能有序地进行思考,进行讨论。在这半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增强。
在学生学习7的乘法口诀后,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看来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掌握了7的乘法口诀,现在自己自由背口诀,想怎么背就怎么背。”学生各自读口诀,并进行赛读。接着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抢答得数,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记住了7的乘法口诀。从教师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记住口诀。在这个练习的环节中,张老师通过变换不同的活动方式,使看似枯燥的背诵公式变成了有趣的游戏活动,学生学得趣味,学得扎实。
在掌握口诀的基础上,张老师还布置了一道变式训练题。
师:为了奖励大家,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再过两个星期就是教师的生日了,两个星期有多少天?
生:2×7=14。
师:看来教师还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要是教师请全班同学每个吃一个苹果,这么多的苹果够不够?
教师出示苹果图,图上每行7个苹果,有4行,第5行是5个苹果。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学生汇报的算式有:4×7+5=33(个),5×5+8=33(个),5×7-2=33(个),7×5-2=33(个)。对于每一道算式,教师都要求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这样做,不仅巩固了乘法口诀,而且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课的最后,张老师要求学生谈收获,进行课堂总结。
总的来说,张老师所上的《7的乘法口诀》是一个优质课。不论从教学的设计还是课堂的实施,都能立足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情境,使学生乐于探究;二是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7的乘法口诀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的;三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中既有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利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记住口诀的,也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是记住口诀的方式多样化,学生学得有趣,而且能当堂解决记住口诀的问题。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操作上的,一是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填表,教师之前没有制作空表格发给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要制作表格,为此花费了不少时间;二是编制口诀时,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编制的方式,从该班学生的情况看,多数学生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的,采取小组合作编制口诀的问题在于出现了一言堂,少数学生代表多数学生的想法;不利于全体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