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教学评析
(2012-12-06 10:43:13)
标签:
教育 |
《圆的面积》教学评析
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中心小学 余广武
2012年11月21日上午第二节,在霞东小学听了余敏老师上的《圆的面积》。余老师首先通过复习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圆周长。接着出示一个圆,让一名学生上台量圆的直径,结果,学生说出直径是20.5,于是教师说:“为了方便计算,取整十数。”学生说,直径是21厘米。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比较三个圆的大小,引出课题:《圆的面积》,师生共同得出:圆的面积就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把圆的面积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分几个小问题提问,一是已经学过什么图形?二是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教师还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开始教学新课,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圆剪一剪,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都动手剪圆形,剪出若干个扇形后,他们把这些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约进行了十分钟后,教师进行演示,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形?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没有提问的情况下,教师边板书,边口述。自己回答了整个推导的过程。推导出公式之后,进行了应用公式的训练。教师先是出示半径、直径让学生计算圆的面积,让学生解决例1,解决已知周长求面积。这样,把所有求圆面积所涉及的条件都练了一遍。最后,进行全课总结。
纵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运用知识的迁移,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并且她还联系以前所学的有关平面圆形有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使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二是力图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公式推导之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剪拼,让学生发现拼出来的图形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三是能够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应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应用起来会比较自如。
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重视在知识技能目标,忽视过程性目标。虽然教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在学生还没都拼完的时候,教师就让学生停下来。学生在此过程中只当操作工,他们看到的只是图形的形状,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拼摆之后,教师通过演示,边演示边口述长方形有长、宽和圆的周长、半径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表面上看,教师让学生操作了,而实质上,学生只是操作工,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比如,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就直接告诉学生“这就变成了长方形”。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想不明白:“为什么是长方形呢?明明圆的边是曲线,怎么拼出来的图形就是长方形?”他们看到的长方形所谓的边仍然是曲边。因此,如何让学生想像、理解、感悟“把圆分成若干等份,越分越细,越分越接近一个长形”的道理,从而渗透极限思想是本教学环节应该做的,而教师却忽视了。她采取的是灌输的手法二是课堂教学容量过大。在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方面,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所设计的练习涵盖了有关圆面积的所有计算类型,包括已知半径求面积,已知直径求面积,已知周长求面积,量取实物上的数据求面积。这么多类型的练习,固然对学生熟记圆的面积公式有好处。然而也正因为设计了这么大的练习容量,导致挤占了新授内容学生操作和思考。也正因为容量过大,教师不得不催促学生,要求学生“快”。因此,学生在“快”中容易出错,在“快”中思维含量就降低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提两点建议,一是要准确定位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本课时的主要目标。因此,练习的内容应该适当减少。二是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操作、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圆怎样变成长方形的,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各边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但是不要越位,不要过多地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