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是什么?
(2012-10-16 10:16:06)
标签:
教育 |
名师是什么?
余广武
名师是个抽象的概念,名师就是有名的教师。有名的教师是怎样来的?口碑很重要,如果在某一区域中没有口碑,这个教师称不上名师。
曾用强博士说:“名师就是名牌的教师。”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我的理解是,所谓名师,不单单是你能教书,你具备教学思想传播能力,你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生,你就是名师。从培训机构所采取的手段看来,名师需要“打造”。“打造”名师的过程,不仅需要名师培养对象苦练基本功,而且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把这些名师推向前台、推向社会,让社会了解名师。这样一来,“打造”名师的过程也类似于商品品牌的打造过程。曾博士在讲座中谈到什么叫“名牌”,举了劳力士、LV等名牌。这样的例子使我们不难理解,名师就像名牌产品,首先要具备比较高的质量,然后还要敢于宣传自己,只有敢于表现自己,才不会“养在深闺人未知”。我的思考是,对于我们这次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说,我们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有可能成为名师。然而,“打造”名师的过程也可能出现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到头来,这样的“名师”也是徒有虚名了。
在参加名师培养对象申报的时候,我总以为名师培训无非就像以前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一样,听听讲座,写写听课感受,做一个小课题,那样就差不多了。可是,开班仪式过后,我的头就大了。什么“五项任务”,什么任务驱动,什么个性化培养。看来,这次培训可不是闹着玩的,广外艺的领导和项目组的老师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为了帮我们成长,专门为我们量身定做一整套培训计划,这个计划有很强的针对性。难怪乎,有同学在听到任务时连呼“压力山大”。通过几场次的专家讲座,我慢慢地明白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培训?为什么安排那么多的活动?原来,项目组是想通过若干活动,让我们经历成长的过程,从中磨炼、历炼。以前,我以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足以在小学教育中游刃有余,其实不然,“学而后知不足。”我现在才发现,自己与别的优秀教师的差距是那么的大,同宿舍的冯老师是黄埔区语文教研员,他对问题的洞察力、思考问题的深度让我汗颜!他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让我钦佩!在聊天中,我了解到他是陕西一所高校本科毕业的,95年到广州,从事小学教学,02年到区教研员任教研员。在我看来,他的第一学历已经说明了他的学习能力。然而,他却不满足于现状,除了参加项目组组织的各项活动外,他自己带了一本书,课余时间就拿出来读。相比之下,我感到羞愧!每次讲座,冯老师不断思考教授们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问时他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我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所提出的问题既切中要害,又不乏现实意义。由此诱发我的思考,我将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习?将学习什么?
以前我有一位老师说过:不懂不怕,半懂半怕,全懂全怕。在实践中我惭惭地领悟这个道理。然而,这次参加培训,我是越来越怕。在填写档案表时,我还自作聪明地发了一堆牢骚,把实践新的教学理念的责任全推给了“体制”,以为如果体制没有切实改变的话,很多事情都是空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反思,我的观念有所转变。我想,既然我们是名教师培养对象,我们应该有这份责任心,充当实践新理念的领跑者,且行且思。诚然,教育体制不完善,社会、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的对待教育的观念有些落后,新的教育理念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然而,作为我们这样的所谓“优秀教师”,如果不敢、不想、不愿意去尝试和实践的话,转变教育观念将成为一句空话。
这一阶段的培训,专家的不少言论引起学员们的热议。比如:“如果不备课,你还能上课吗?”“让数学老师教英语,让英语教师教数学。”“语言学习的秘密就是让多听。”“小学数学要让家长辅导。”等等。对于专家的这些说法,不少学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说,专家这是怎么啦?难道教师不备课,不做好准备,就能上好课吗?让数学教师教英语,数学教师懂得英语教学的规律吗?如果英语课堂上都让学生听了,他们烦不烦啊?让学生听多久才算完成任务啊?在农村小学,不少家长自己没时间,也没那个能力去辅导学生,他们的想法就是送小孩到学校学习,他们就是要教师教自己的孩子,难道还让自己的孩子像自己那样跳不出农门吗?难道家长还会了,小孩就不用学了吗?我参与了老师们的讨论,结果我的思考是:专家提出的观点,所举的例子,是从一个侧面反映自己的观点,强化自己的观点。作为听者,如果我们不分析,不加以判断,以为这是专家思想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听讲座不是照搬专家所说的做法,而是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引发自己思考,把专家的观点结合到我们的认知结构中,跟我们认知结构相符合的,我们吸收之;对那些我们无法同化新环境的信息时,我们进行重组和改造,实现顺应。因此,专家的开讲座的目的在于引发我们的认知冲突,让我们由此进行思考,从而达到更新教育观念的目的。我们也可以从刘良华博士在回答一位同学的问中得到了答案。刘良华博士说:“强调左还是强调右都是错了,要变换次序,要有先后。”这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吗?我们经常说,凡事不能过了,矫枉过正是错误的。可事实上,在一些政策的制定上,比如课标的制定,多多少少就出现这样矫枉过正的情况。作为名教师培养对象,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怎样理解专家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他们的思想,我们要把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周围的教师,在什么时候采用何种教育教学方法。
要真正成为名师,就必须有专业的理论作指导,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问题,并且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以理服人,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专业理论基础,有一定思想高度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