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反比例的教学中要发挥“图象”的作用
(2012-04-10 00:11:52)
标签:
教育 |
在正反比例的教学中要发挥“图象”的作用
“正比例和反比例”从《大纲》版教材到《课标》实验稿版的教材一直都有。在《大纲》版的教材中,教材是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从中发现两种量的关系,进而判断两种量是否存在比例关系,是什么比例关系。教材采用文字呈现的形式,给出正、反比例的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靠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在判断正、反比例时,让学生根据关系式进行判断。虽然,这样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判断两种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都反映学得枯燥乏味。我想,除了教师在教法上无法吸引学生这个原因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呈现知识的时候比较抽象,没有将抽象的知识也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借助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两种变化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函数有三种数学表示方法:表格、关系式和图像。在课标实施以前,教材并没有把图像作为一个载体呈现出来,只是在小资料中让学生了解。而在课标实验稿中,把图像的教学作为一项内容,这样更直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变量的相互关系。
今晚,看了北京实验一小郭雯砚老师执教的《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片断。郭老师郭老师在学生根据表格、算式等熟悉的方式表示出正比例关系之后,引出了“图象”,把它作为新朋友非常隆重介绍给了学生。郭老师出示了两个不同的图象,让学生通过初步的猜想和分析,对图像有初步的感知。然后出示表格和坐标图,让学生看清坐标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进而小组讨论怎样用图像来表示两种量的关系。因为学生有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基础,描点连线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可以自然地迁移。可以看出,在探究的过程中,虽然学生会描点连线、能画出图像,甚至能找到变化规律,但他们大都是依据画折线统计图时的经验,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并没能够顺利地有在图像、表格和规律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他们对于数学的认识还是比较孤立,比较静止的,缺乏运动的观点和变量的意识。而运动的观点和变量的意识正是函数的核心所在,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害所在,也正是发挥 “图像”作用的重要契机。因此,在教学中,郭老师准确而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及时抓住了学生生成的问题,逐步进行深入的剖析。她提出一个问题“从零开始,这一段到底要不要画?”下面是这个片断的实录:
生1:0时是0千米,要画上线。
生2:我认为从0点到2应该画上线,因为他是从0点起步的。
师:也就是从0时到2时还有行驶的时间。比如1时它行驶是多少千米呢?
生:80.
师:哦,应该还有,那么我们也这个时间放大一些,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也0时到1时之间放大,0时到2时我们再把它分一分,0.2时,0.4时,0.6时,0.8时,1时,1.2时,1.4时,1.6时,1.8时。那从0千米到160千米之间应该还有16千米,32千米,48千米等等这些的距离,那些刚才我们说了如果行驶1小时的话,应该行驶80千米,这里有一个点。除了这个点以外,还有其他的点吗?
生:有
师:在哪?能找到吗?
生:我认为它们中间的点应该在左下角的0点到1这个点的斜线的这条线上所有的点都是。
师:他说从0时到1时中间的这条线上应该都是点。是吗?
生:是。
师:比如说,行驶0.2时,是多少千米?
生:16千米。
师:16千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6千米0.2所对的点。
师:16千米的确是在这条线上。还能再找吗?
生:还有。
师:如果再找的话,那这些点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在这一条线上。
师:如果我们继续画的话,还能画吗?
生:能。
师:发现它们怎样啦?
生:越来越近,变成一条直线了。
师:是这样吗?都变成一条直线了,这其实就是0时到2时之间地图象。我们回顾一下些图象,这些点之间怎么样?
……
从这个教学实录看来,郭老师借助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展开了分析,让学生这条直线是由无数个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形成的。对图像的补充过程,恰恰是学生对正比例关系认识的完善过程。在课堂上发挥好“图像”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感受变化关系,悄然地就实现了对函数思想的感悟。
正比例教学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图像对于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直观性有着其他表示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是“看见”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情况的途径之一。图像教学能够直观地呈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在让学生认识图像,感受图像的作用、价值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