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的一些思考
(2012-03-27 21:27:37)
标签:
教育 |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的一些思考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中心小学
对照上述说法,我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成长起来的。1992年版大纲颁布的时候,我刚刚师范毕业。2000年公布课标实验稿,我有幸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员,那时,我们县里把新课标的培训抓得很紧,我们也有机会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且能在课堂中尝试实施课标的理念。记得那时我们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过一些研究,因为教材依然是老教材,而新课标已经颁布,在课堂教学时,我找到教材与课标的最佳结合点,创设情境,改编例题,不过享受新课标对我的课堂带来的变化。在那段时间,我的课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03年,我还在使用1999年版的人教版教材,在教学“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就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编新的例题,加强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所上的得到了同行和县教研员的肯定,在市说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此后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不断探索,反思的路子越来越宽,研究的成果也日益增多。我的感受是,课改给我们这些乐于研究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我们研究有方向、有内容。
当然,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仍有一些问题,主要是过程性目标的评价如何实现?新课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过对学生进行除笔头测验以外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了成长记录袋、数学日记等方式。据我所知,采用这些方法的学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外,都感觉到工作强度太大了。比如说,一个班40多人,一个数学教师教两个班,这80多名学生,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去评价,而且要客观,单单那么多的项目就会让教师忙不过来。这件做法“想起来很美好”,实际做起来并不那么好办。加大了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效果其实并不是很明显;因为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他们所要的是分数,看得见的、具体的分数。上级领导、社会也只想看到分数,因为那样简单、明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做到改变社会,我们只有适应。因此,要真正做到评价过程性,教师这一方有困难。其次,我也认同评价过程性的好处。然而,由于笔头考试的方式面前仍然是评价教师教学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干扰因素。因此笔头考试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废止。我们无法想像如果不考试将如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的绩效如何客观地界定。事实上,对于教师课堂如何“教”这个过程,无论那一级教学管理部门,都是无法时时跟踪的,学校校长也不可能每节课跟在教师后面去监督,因此,教师在课堂是否关注“过程性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自律。再次,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考试内容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学习过程呢?我想,这应该是可行的。然而,具体要设计什么问题?设计多少份量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在设计问题时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所设计的问题是不是科学?是否加大学生的负担?二是如果没有准确地编制试题,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教师无可适从。也有可能通过一两年之后,没有合适的题目出现,也可能导致一些教师投机取巧,“教死书”:那时要考试的教师就把答案抄给学生去背,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要抄背下来就行。
《课程标准(修改稿)》中很多理念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我希望能把学习新课标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学习——研究——再学习——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