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一所民办初中官微发文,提醒学生和家长“掂量自己”一下再报名,掀起不小的波澜。这所名为民办华二初级中学的学校在招生文章中写到“我们从来不提及的一个客观事实。华二初中的春游秋游一直是迪士尼;每个学期要去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保利大剧院看演出,这些并不是免费的;……不少同学参加国际大赛、到海外游学,费用是家长支付的。民办教育是收费教育,你一定要想清楚”。之所以发这么一篇带有吓阻性质的文章,该校无非是希望一些家长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自动放弃报名,以免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
今年北京、上海、天津等许多省市搞公民同招,民办学校彻底失去了选择学生的权利,只能和公办学校一样,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就靠电脑抽签来定谁有入学资格。华二初中,很生僻的一个名字,在当地却是一所响当当的名校,是很多家长向往的学校,报名者甚多。学校无非担心有人拿到资格放弃,或者抽签进来一些“不合适”的家长与学生,给学校日后管理带来麻烦,于是先发出了这么一封信,提醒家长和学生“掂量一下自己”是否合适。
这起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今年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普遍实施的公民同招政策。公民同招,即公办民办校的招生政策一致,不允许民办学校另行一套,比如通过各种测试挑选学生,比如变相提前招生等等,而必须和公办学校统一在统筹安排下进行招生,不准测试。若报名不足招生计划,全部录取,若报名超过招生计划,需要抽签决定。当然,最后报民办学校但未能被录取的,由公办学校兜底。
这一招生政策调整的背后,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应该比较明显——制约近年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国退民进。
近年在择校等治理政策上,我们对公办学校采取了严格的就近入学政策,换句话说不准择校,并全面禁止测试等选拔学生的方式。但同时,却对民办学校基本上采取了全面放开的策略,什么时候招生,怎么招生,实际上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虽然近年在舆论的压力下招生普遍收紧,但在基本政策上,与公办学校还是截然不同,有着显著的自主性,自由度。于是,大量的优秀生源迅速向民办学校聚集,加上民办学校的其他优势,比如师资等软硬件优势,比如不必执行早放学,辅导兴趣班直接搬进学校等等,使民办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天津最好的初中绝大多是私立学校。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于是,近年相关部门陆续启动了系列的纠偏措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公民同招,这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政策。
一所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好学校,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师资,但其实是生源,好生源的聚集形成了好学校,其次才是师资等软硬件因素。我们不能否定抹杀教师等价值与作用,但不宜颠倒这一根本关系,即生源对一所学校来说是决定性的。正因为这一点,全国的学校,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在拼命抢生源,拼命打生源大战,包括最著名的大学。
2019年高考招生期间,浙大抛出50万奖学金,奖励全省前100名报考浙大,就是一例。美国波士顿某著名高中的一位学生家长曾对我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学校老师如何优秀,是孩子自己优秀,不信你去问问”。国内某著名超级中学的校长也曾讲过,他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解决好生源,“我们学校每年都有20多个孩子不用老师教,自学都可以上清华北大。”
生源是决定性的,如何遏制国退民进?只要不笨,都会明白其中的关键,生源。于是,相关部门就在招生上直接下手了,为了解决大面积的国退民进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唯独公民同招引起争议最大,原因就在此,打到了“七寸”上。如果没有招生上的特权,一些优秀的民办学校可能仍然会保持优势,但更多民办学校可能会因此被“打回原形”,无论如何绝不可出现民办学校批量领先的状况。
当然,这一政策在业界引起了激烈的批判,不仅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还有大量的理论研究者。其中的核心,就是民办学校的定位以及与此关联的学校自主权,有背民办学校的初衷。按现行的一些政策规定,这一做法的确存在瑕疵,甚至有违规之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答案可能不一样,恰恰是一次正确的纠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