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故事的初级写作公式:学校没有教的故事力(19)
(2019-11-10 08:17:45)
标签:
创意写作叙述故事情节细节 |
分类: 文学写作教参 |
我们准备用6讲的篇幅来讲“怎样写故事”。首先讲解文学故事的初级和高级的“写作公式”。当然,故事的“写作公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需要我们从大量的故事写作实践中来抽象总结。
“2017年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微小说奖获得者蔡中锋,在《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国家文学大刊上发表了20篇优秀的微小说作品。这20篇作品比较好看,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我们集中地研读这一批代表中国当代微文学故事创作水平的作家作品,可以首先从中总结出文学故事的一些写作公式和创作方法。
蔡中锋的微文学故事,篇幅常常在600字——1000字左右;故事的内容是一种“带着幽默的微笑”和“皱着冷峻的眉头”来看中国最基层的官场,讴歌新时代里我们党和国家真正的公仆形象,讽刺批评官场上的不正之风和贪腐现象,这种接地气的、洋溢着正能量的现实选材,这种符合小说审美规律的构思方法,构成了蔡中锋文学故事的文体特征和创作风格。而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文学故事的写作公式和基本方法,一方面可以成为新时代里“微文学”文体研究的新鲜材料,不断推进“微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提出微文学故事的创作方法理论,还可进入大中小学母语创意写作的教学范围——可以说,我们就是通过集中解剖这20篇文学故事精品,归纳和论证故事的写作公式,据此设计“故事写作训练卡”。
先看这篇发表在《小说选刊》2018年第3期上的《鸳鸯名片》。故事一开头是从中间讲起的:
《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一篇《最好的魔术师》也是这样的文学故事创意的“形成套路”:
姚老师有一次在讲课前给学生们玩“转移钢笔”的小魔术,第一个细节是将钢笔“变”在坐在前排的同学刘军的书包里,并由姚老师亲自过去将它取了出来,这是“正常”的魔术表演情节;但姚老师第二次将钢笔变到坐在最后一排的王梅的书包里,并由班长走过去将它取出来就“反常”了。直到30多年后在师生的一次聊天中,姚老师才回答了“我”的疑问:原来那天姚老师看见了王梅一个人到办公室偷藏了张老师的一支和姚老师一样的钢笔,而姚老师则通过“变魔术”的方式,不动声色地从王梅那儿拿回了那支钢笔。这个结尾仍然是“补叙前面留白的情节”,让奇事不奇,让反常和正常建立起因果关系。作品最后一句写道:“姚老师虽然平生只表演过这么一次魔术,但我却觉得,他足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魔术师相媲美。”可以说这叫“主题半点破”。但作家留白的内容可以催发读者去想象姚老师不让王梅出丑、爱护学生的幼小心灵、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与智慧。
现在我们从故事的情节结局的角度来看这3篇千字左右的文学故事:
因此,我们可以用更丰富的词语来表达作品文学故事的情节结构:“正常启动细节+反常发展情节+曲转式结尾”。同样的文学故事结构在《讨债》(《微型小说月报》2012年第11期)里也有显示:
局长派“我”去广州追讨十几年来都未追回的债(正常启动细节);“我”到了广州动用了所有的人脉关系讨回了局里十几年来都没有讨回的旧账(正常发展细节);可是回到局里“我”不但没有得到领导表扬,反而是弄得全局上下100多号人没有一个人高兴(反常的发展细节);作品结尾,作者让张主任点破了“反常的原因”——债是追回来了,但全局干部职工却再也没有了到广州出差游玩的理由了(反转式的高潮与结尾细节)。
所以,请你记住:故事写作的初级公式是:正常细节+反常情节+转折结局(曲转\反转\斜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