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与斜升(上):微型小说学(38)

标签:
微型小说情节反转文化 |
分类: 文体新论 |
这种情节的反转,可以是作品中主要事件的突然陡转。你读读浩歌的《最佳人选》,乡党委会议在讨论接班人选问题。而室外等待结果的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谜底。那个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被人们当作“耍宝”的乡武装干事小李,对大伙说:“王秘书是最佳候选人。”他摇头晃脑一口气数了五个理由:什么情况最熟,能力最强,文件写得最好,最受书记的器重……谁知,会议结束报出的结果,最佳人选不是王秘书,而是这个毛头小伙子小李自己。事情的结局刚好与事情的开局相反。
无论是那一种情节内容的反转,我们首先会有一种这样的感觉:这种反转一定是情节结局朝着情节发展的初始目标的相反方向转去。用图可这样表示:
反转式情节链的这种艺术规定,会使你想起许多微型小说的总体构思格局,譬如说,奇中见平,或者平中见奇,那就是:A的描写要离奇,而且要把这种离奇的渲染和铺垫做足,-A揭示的却是非常平凡、普通的一般,或者,A描写的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一般,但-A却给人们揭示的是触目惊心的深刻哲理。还有,有意追求一种正面着笔,反面结尾,或者反面着笔,正面结尾。这些总体构思格局,都是为寻找A与-A之间的反差、矛盾和错位。A越惊奇,越是不一般,就能扣住读者的心弦,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A越是普遍,越是一般,就越能开掘出一种深刻的生活哲理和艺术主题。反之亦然。总之,如果你的小说A与-A之间的距离越是拉开,越是形成一种矛盾和错位,那么,你的小说就越能对读者产生一种“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艺术效果。
A与-A是反转式情节链的两个端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A与-A都能组成反转式情节链。生活中有一些互相矛盾、互相错位的现象可以进入艺术的领域,有一些则又被艺术所排斥,这里面的奥妙在哪里呢?换句话说,A与-A在构成反转式情节链时,它的艺术规定在哪里呢?
我们先考察一些微型小说。
有一些微型小说的反转式情节链往往是在情节反转之前先插入一个艺术契机,即出现一个意外的细节单元,这样,由于这个意外的细节单元的突然插入而推进了情节的反转。我们前面谈到的《那团云雾》就是这种情况。“他”的懊丧的心境的瞬间转换是因为他发现了同伴也买了同样价格的云雾茶。“同伴也吃了同样的亏”是一个意外的细节,它的介入才使他的心境骤然欢快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胡尔朴的《意外之财》(载《百花园》1988年第2期)。多年来一直在节俭积蓄的“他”在节日前进了农贸市场。买不买点像样的菜呢?他踌躇着,矛盾着。当他决定再“抠一抠”存足那个五位数时,突然遇到了同事老朱。老朱垂头丧气地告诉他:自己预备买录音机的300元钱丢了。他对老朱表示同情后,自己却好像拾到一笔意外之财似的,突然推翻自己再“抠一抠”的决定,义无反顾地买了大包、小包的鸡、鸭、鱼、甚至还有海参,把准备用到月底的30元钱花个精光。他心里非常地踏实——就算自己丢了30元吧,才不过是300元的十分之一。这个反转情节揭示了一个可爱又可亲的普通人的内心深处的弱点。你仔细品味一下,这个反转情节的契机是丢了300元钱的老朱的突然插入。如果作者不让老朱与他正面“碰撞”,也许他已到了储蓄所,为存足那五位数而奋斗了。
插入一个意外事件把情节推向反转这可以说是情节直接陡转的一个外力,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因此,在情节的构思中,要选准一个有足够推动力的细节。推动力不够,整个情节很难形成反转。即使构成了反转也显得十分勉强,很难对读者产生一种震惊的效果。
然而,也有不少反转式情节并不是靠一个意外事件的插入来构成直接反转,而是通过释消悬念后反转,或者解开误会后反转。这种情况是作品中情节链暗中已接通了反转的线路,一旦掩盖它们的帷幕突然撒开,才露出了它们真正的反转面目。
比如程琪友的《笔记》就是释消悬念后形成的反转式情节链。这个学生为什么不记笔记?为什么还撒谎说他已记了笔记?一旦把这个步步强化的悬念解开,原来他有他爸爸的笔记,这意外的结局就构了反转式情节链。这篇作品的深层结构里预先埋伏了反转的路线,只是在设置悬念时先隐藏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当悬念解开后,反转也即形成。
《红衬衫没有钮扣》则是解开误会后构成反转情节的。母亲从乡下来看儿子,劈头第一句是:“你们的婚事,我不同意。”原来母亲按儿子说的那个商店那个柜台去买一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目的是一来买件时装送给晚辈,二是想顺便看看这个未见面的儿媳。谁知,这个当售货员的儿媳对她的态度相当恶劣。第二天,当母亲重新去那家商店那个柜台准备退货退婚时,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冷面孔售货员了。这时,一个售货员说:“大妈,这个柜台本来是我管的,昨天,我因要见一个尚未见面的前辈,才临时请了一位姑娘帮忙的。”母亲这才恍然大悟,昨天那个售货员不是儿子的对象。于是母亲笑着说:“不退了,不退了。”构成母亲从退货退婚到不退货不退婚的反转是由于误会的解开。先头那个代班的售货员与母亲这条情节链接通了,结果形成了两条情节链的错位,一旦误会消除,错位的情节链理清了,反转式情节链也就形成。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梳理一下问题的思路了: A与-A这样一个互相矛盾、互相错位的生活现象要想组成一条反转式情节链而进入艺术的领域,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A与-A之间必须建立一种联系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艺术体。A与-A之间的艺术联系有两种:一是插入一个意外契机使A与-A之间发生直接的联系;—是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使A与-A之间发生隐蔽的间接联系。
A与-A不管是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它们这条联系线必须接通生活中偶然与必然的交叉点。这就是,A与-A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偶然的,因为它可以通过许多不同质的细节插入而构成不同方向的曲转和反转,它也可以通过构成各式各样的误会与悬念形成新的发展方向,它出现这样的反转格局从外表看确实是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然而,A与-A的联系又是必然的,这就是说,在这种偶然的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反转是必定的,是由A与-A包含的内在特质和内在规律决定的。偶然与必然的这种交叉,使A与-A的联系既带上了偶然的性质,也带上了必然的性质,于是这种反转式的情节链才具有那种“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曾说过,A越是离奇,越是不一般,对读者来说就越有吸引力,这种离奇和不一般实际上就是让A穿上更多更厚的偶然性外衣;-A越是普通,越是一般,就越能概括出生活中常见的哲理。这种普通和一般,实际上是让-A包容更多更强的必然性。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寻找一种偶然性的A并不困难,困难而是在于要让A接通在必然性这个点上。许多反转式情节链的失败,正是A的偶然性外衣没有裹住-A的必然性内核。换句话说,A与-A的联系没有建立在偶然与必然的交叉点上。
怎样克服这个困难?怎样判断-A的必然性程度?怎样让这个反转式情节包融更多、更厚实的生活容量?
在A与-A组成反转式情节链的两端时,你要看一看,它们这种相加形成的转折,有没有折出一种多出来的东西。如果你的A与-A的联系确实是在偶然与必然的交叉点上,确实融汇在一个艺术系统里,那么,它一定能折出新质的内涵。这个新质的内涵越多,那么它概括的生活容量也就越大,形成的艺术打击力量也就越强。你看,《那团云雾》中的他和《意外之财》中的他能在这个极其偶然的意外细节的插入下形成心境和行为的突然反转,这里面折出了一种人的内心深处在常态下很难看到的共同的弱点:要吃亏大家一起吃亏。在《最佳人选》中,乡长候选人从王秘书转为李干事,这一转转出了A与-A都不具备有的新质——这就是选拔干部的形式主义,重年龄不重实际才能。这些新质像盏划破夜幕的探照灯,把A与-A那种隐蔽的必然性关系照得透亮。所谓艺术的“最后打击力量”正出在这里,正出在撕破了掩盖偶然事件的表层帷幕,让你洞察了里面一种深层内核后而产生一种出人意料而又不悖情理的震惊。
因此,你要想构成一条反转式情节链,让作品的意外结局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你就要在A与-A的转折中尽可能地寻找这种多出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