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你可以采用纯粹的悬念法来构思情节链,你也可以采用纯粹的误会法来构思情节链,但是,如果你把这两种手法综合起来,你就会收到许多奇妙的艺术效果,以至出现了可以让微型小说理论加以总结的新的艺术手法。譬如:如果把悬念和误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叠加在一起,就会形成“误会式悬念法”和“悬念式误会法”两种新手法了。
先说误会式悬念法。
这是一种误会在前,悬念在后的手法,是说它的总体情节框架还属于悬念式情节链。但是,它的悬念的产生和悬念的强化,是通过误会法来实现的。
先来赏析作品《小厂真来了个大学生》,一个街道小厂的厂长刘姐对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宁技术员产生了爱慕之心,然而她又担心宁技术员看上的是厂里的其她姐妹。刘姐的爱情最终能否实现?这是作品开篇设下的悬念。在下面的几个细节单元里,果不出所料,小妹也爱上了宁技术员,小妹华轻,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左顾右盼的心理压力,她竟然求刘姐帮她起草写给宁技术员的情书。此时刘姐心中揣着碰翻了的五味瓶子,只好偷咽着慨叹命运的泪水。在第四个细节单元里,小妹约刘姐去公园划船,没料到船上出现了宁技术员。此刻,小妹调皮地说:“宁技术员,我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刘姐愕然,宁技术员只好说:“小妹早把你的情况对我讲了。”原来,聪明机灵的小妹怕刘姐对“大学生”有着固执的偏见,将与爱情失之交臂,于是导演了这么一场爱情“悲喜剧”。
在这篇作品里,有设悬,有释悬,也有悬念的强化。值得你注意的是:它在悬念的强化这一环节里,既不是采用同形同质的细节单元来重复这个悬念,也没有采用异形同质的细节单元来强化这个悬念,而是运用了误会式情节链把它的悬念“放大”到了极端的地步。刘姐和宁技术员之间的情节链本来正待发展,没料到插入了小妹这一条情节链。从刘姐的误会心理的描写中,我们也和刘姐一样,误认为小妹这一条情节链已与宁技术员接通。悬念的这种构成和放大的方式,有相当奇妙的艺术效果。同形同质细节的重复悬念和异形同质细节的强化悬念,都是让读者十分准确无误地明了情节的发展状态,而这种误会式情节链放大的悬念却造成了读者的错觉和误会,这样,它使全篇的释悬形成一种相当有力的反转,让开篇与结局,故事的真相与读者的错觉产生更大的误差。悬念因为误会的介入得到了“放大”,误会又因悬念的框架造成了更大的错位。两者相得益彰,你不认为这是一种相当奇妙而又相当奇特的艺术效果吗?我们姑且用这样的图来表达“误会式悬念法”情节链:(见下页图十)
现在说悬念式误会法。
这种悬念在前,误会在后的叠加手法,它的基本情节框架是误会式情节链。但是,它先用悬念法来创造故事情境,通过释消悬念后才知道原来是个误会,是两条情节链的错位。用图十一表示如下:

采用“先半后全叙述结构”的《九级浪》正是这种手法的示例。她爱他,她写了一封长信向他表白,可是,她收到的却是一串长长的沉默,他究竟是个什么态度?为什么面对这封缠绕着少女绵绵情思的信竟然无动于衷呢?这是全篇的悬念。原来,因为一张邮票之故,信被另一同学毁了,他根本没有收看到那样一封燃烧着炽烈情感的爱情表白信。偶然使她与他产生了终身遗憾的误会。这篇小说的情节构思格局,好像是先打一个绳结表示悬念,解开这个悬念之结后,最终才发现原来是两条毫不相干的绳索的交错。
这样一种外壳是悬念,内核却是误会的叠加手法,在微型小说创作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我们可以随便抽样统计一下,在《浩歌微篇小说集》中共有80篇微型小说,如果你读得细心的话,你会发现,这里面就有20多篇是采用这种叠加手法构思的。
这种手法为什么受到微型小说家们的特别青睐?因为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它在情节上不得不讲究一种有曲折的集中,在构思上不得不讲究一种体现丰满的精美。既要集中,又要曲折,既要精美,又要丰满,这是微型小说情节提炼的二难境地。微型小说创作的许多新手法的涌现,都是为了解决这二难而产生的。在悬念法里,它比较容易使全篇的情节获得一种集中的统领,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在误会法中,它则容易使集中的情节形成一种有情趣的跌宕和波澜,精美的构思中又容易体现出一种艺术的丰满,这种“悬念+误会”的叠加手法使两种手法的优点得到兼顾,并能够解决微型小说创作中的二难问题,它受到微型小说家的格外青睐便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