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与误会(中):微型小说学(34)

标签:
微型小说情节悬念误会文化 |
分类: 文体新论 |
误会式情节链。
在微型小说的艺术场面里,悬念式情节链一般只有一条,而误会式情节链至少有两条。所谓误会,从情节链的角度说,就是作者有意让这两条链交织形成一种错位。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让人物和主题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而有力的昭示。
你读读流星的作品《小伙子让我难为情》(载《写作》1988年第2期),这个印象便会得到印证。有这样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女大学毕业生,分到机关工作后,总是发现同办公室的奶油小生小程老是盯着她看,老是有意无意地接近她,天长日久,她觉得他的眼睛有那么一种意思,他的行为举止也像是在献殷勤。她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踌躇再三,她终于鼓足了勇气向他作了表白。不料,他回信说“你误会了”,他说,他盯着她看,他有意接近她,是为了以她作创作原型,练习素描。至此,女主人公长叹一声,这小伙子真让我难为情。
这是一个颇有生活情趣的小故事。我们看到,女主人公“我”的心理感觉和思想行为有着一条独自的生活逻辑链条。而男主人公小程也有另一条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发展的逻辑链条。当这两条情节链交错在一起时,女主人公却误把小程一方的生活链连接到自己的生活链上,于是错位形成了,误会便告发生。我们可以用图来表述这个分析:
这种强化首先表现为微型小说必须把一条情节链处理成明线,把另一条情节链处理成暗线,然后集中主要的艺术力量来铺写明线,并把暗线的前半部分完全隐去,做到一种滴水不漏的艺术隐藏,而且越是藏得严实,越是做到滴水不漏,那么在最后一个环节揭底后,给人震惊、使人解颐的艺术力量就越大。
在前面叙述的那个故事里,作者用了大半的篇幅,维妙维肖地描写了女主人公从羞涩不安到好奇兴奋,再到呯然心动的心理过程。在这一描写过程中,与之对立的男主人公的思想和心理被作者包藏得严严实实,直到最后揭底时,才像阳光猛然照亮了那隐藏的角落,一切都真相大白后,人物和主题便脱颖而出。
你越是充分地描写明线,越是严实地隐藏暗线,那么这种明暗两条情节链的反差就越大,微型小说误会法的艺术效果就越明显。
其次,在明线的描写中,要强化误会心理的描写。
在构思时,你确立了明线,同时也应该确立叙述的视点。误会式情节链的视点一般是明线的主人公。这个时候,你要集中主要的艺术笔墨来描写主人公的误会心理。这种误会心理的描写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要诱使读者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认同他(她)的情感和思想,也用他(她)们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世界,这样,当交织错位的链条一旦理清,读者和主人公一起恍然大悟。
我们来看施根荣的作品《绿衣天使》(载《小说界》1985年第6期)。这篇微型小说的叙述视点是邮递员勤勤。她发现周纯姑娘的男朋友来的信越来越少,越来越薄。在作品的第二个细节单元里,作者对勤勤的困惑和忧愤的心理作了一种铺排和渲染。周纯姑娘的信越来越少是从信的落款由“XX工厂”换为“XX研究所”开始的。这很可能是一个秦香莲式的悲剧。这种当代陈世美难道不应该狠狠地诅咒和谴责吗?勤勤甚至想到了要给那个负心汉写封信,狠狠地骂他一顿,作者对勤勤的这些心理描写,不仅使我们对周纯姑娘的遭遇产生了一种同情,而且对勤勤的忧愤心理也产生了一种认同。可是当我们读到作品的结尾,看到周纯姑娘在邮局发给男朋友的电报:“祝贺论文发表,同意佳期提前,盼归”时,我们才忧然大悟,我们都钻进了作者设下的圈套,和主人公一起都误会了。周纯姑娘信少的原因是她的男朋友调到科研所,日夜攻关所致。
你仔细琢磨一下我们上当的原因就会发现:这篇作品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对勤勤的误会心理做了强化处理。这种强化处理主要体现在对误会心理的产生、发展过程做一种细致的渲染和铺排。在作品里,作者对勤勤的错觉没有简单地一笔带过,而是用了三个情节单元来铺开艺术描写。作者从描写勤勤的忧虑开始,写到了勤勤的心理从忧虑转到忿愤的过程,又写到了由忿愤转到谴责的过程。这里层层深入,对勤勤的误会心理的产生、发展过程做了强化处理,以至让我们钻进了他设置的圈套而毫无知觉。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归纳一下了:所谓误会式情节链实际上就是两条情节链的交织错位。这种错位越宽,距离越远,误会法产生的效果也就越佳。而要扩大这种错位,拉大这种距离,也需要对误会式情节链做强化处理。这种强化处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明线做集中描写,一是对主人公的误会心理做强化描写。这样就会使两个链条的反差和错位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