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北京上海养老企业发展境遇
(2021-11-01 13:25:38)
标签:
居家养老盈利模式居家养老困境 |
分类: 养老行业交流 |
转眼2021年就将过去,养老行业发展经历了机构、社区、居家几种模式交替发展,高峰低谷的转换,2022年北京上海这两座具有鲜明代表性、引领性的特大型老年城市的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如何,未来不同赛道的前景和瓶颈又是什么?
从大的背景和政策端看,养老导向越来越清晰,就是大力支持开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一直偏重机构养老模式,以北京起步的知名机构养老企业分别有泰康和汇晨。机构养老模式由于投资大,周期长,扩展慢,收入天花板等因素,在大的宏观环境下除个别企业还在扩展外其余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北京更是重灾区。由于之前侧重和鼓励机构发展,并且社区和居家盈利模式模糊,市场冷淡,大家并没有很重视,在目前的导向下又碰到疫情,企业转型慢,导致机构发展进入寒冬期,大家都不再扩张开始保守经营,多家机构打折甩卖还鲜有人接盘。
上海则一直侧重社区和居家养老,这两年尤以“三康”为主要代表。本土企业趁着长护险的东风做的风生水起,一路高歌猛进,在全国各地迅速布局,头部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几乎全部挺进北京豪赌长护险的发展。之前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位居全国之首,经过十多年的前行,上海扳回一局。
居家和机构养老一样要恪守南橘北枳的道理,机构服务需要遵从所在地的饮食、人情,而社区居家更需要拓展和了解当地的政策和资源。相对而言,市场比关系更纯粹简单。
商业模式上看,机构养老市场化程度较高、盈利模式清晰,而目前国内居家养老更多是依赖政策的模式,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是否算的上商业模式也需要商榷。
扩张速度上看机构养老投入较大,扩张速度慢,经营风险大,居家养老服务资产更轻,运营更简单,扩张速度块。如果想快速扩充规模,居家养老是不二的选择。
风险则看“政策风险”和“不可抗力”两个维度。政策风险:机构养老市场化较高、盈利模式清晰,不太受政策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从目前的经营上看,如果财政断奶,企业经营将会迅速恶化,政策风险巨大。不可抗力:之前总觉得合同条款中的不可抗力是从来没有遇到的内容,但疫情的到来和过度常态化防疫使得不可抗力变得无比重要。如果疫情长期反复不能完全去除,政府随时会发布“机构封闭管理”、“暂停居家接触式服务”等要求。对于机构来说,只要入住率达到一定程度,封闭管理也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对经营的影响不大。但如果停止入户服务,对居家企业却是致命的打击。人员工资要按时发放,如果员工流失大,等管控结束后,是否能及时补充人员避免服务客户被竞争企业挖角等都是头疼问题。这阶段企业完全是支出没有任何收入,不可抗力的出现将是居家企业至暗一刻。
退出:机构投资较大,退出较难,涉及到老人安置、员工遣散、资产处置等等,时间周期长,损失大。居家属于轻资产养老,最大的问题就是就是遣散员工,服务对象因为服务难度不大,接手的企业也应该好找。
互补和渗透:居家对于机构养老的互补和渗透是有一定帮助的,居家服务覆盖范围广,是一手咨讯的收集入口,也可以是机构养老和任何商业的导流口,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和想象空间。机构养老精于专注,门槛高,也可作为辐射周边的圆点开展居家业务,作为专业的运营商,专业周全可信赖的服务更是加分项。
2010年到2022年,这一纪的商道轮回使得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赛道参与者愈发清晰,是继续这样在各自的赛道奔跑下去还是相互融合互有你我?北京上海这两大城市的养老服务企业谁能抢先入市?或许养老服务行业的赛跑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