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照料沉浮录(三)
(2019-03-17 20:40:53)| 分类: 养老行业交流 |
驿站是个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的业态,它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它也是我认为最先能实现养老+的机会,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上求下索之余,总结了几个待突破的地方(其实瓶颈太多,说多了怕把大家吓跑):
一、认知的瓶颈:
养老驿站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业者都知道,但最重要的产业(指其他行业)和群众(指老人)对驿站却都没有认知。
毕竟北京的驿站从2016年才开始纷纷投入运营,到现在为止也就三年的时间,一个新鲜的事物从出现到被别人接受一般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培育期,以国内互联网为例,1987年的时候中国就开展了互联网应用服务,但真正普及的时间是2000年左右,之后因为SARS才助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当形态成熟后,才迎来了迅猛的发展。
如果能快速推动驿站概念的扫盲,突破认知瓶颈,春天就会到来的早一点(嗯,今年过敏就提前了半个月)。
群众对养老驿站的认知需要政府大力宣传和普及,而产业对驿站的认知则需要有人向广告推销员一样去传播(写文章也是宣传,这样看我似乎就是个养老广告推销员),当认知瓶颈消除后,驿站会成为一个为老服务繁忙的码头。
二、我认为的、你认为的和他认为的:
驿站三角关系的三个角分别是主管部门,经营者和消费者,当三者达成默契共识驿站才能更好的发挥效果和产生效益。但目前的现状是主管部门很用心,总结了几大需求,驿站的经营者更用心,在主管部门总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内容,可群众却觉得你们根本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于是我认为的、你认为的和他认为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造成了主管部门(揪头皮),经营者(怨声载道),群众(路过而无视)面合神离的现状。只有统一思路、统一认知、统一需求,才能形成坚固的三角。
三、没有鸡又没有蛋的现状如何突破
圣经上说:神创造天地,造万物(佛教里似乎也有神,不知道他们认识不……)但究竟是先创造了鸡(服务)还是先创造了蛋(群众)?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了驿站经营者面前,群众和服务就是鸡和蛋的关系,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既没有鸡又没有蛋,我们怎么办(好现实的难题啊)?
四、不连不锁的连锁
连锁的目的是以规模来降低成本,让群众在不同的地方享受同样的服务(就好像赛X味的味道,在哪里都是一样的难吃),所以驿站也很时髦的开展连锁经营。
但大家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点,那就是驿站只辐射一公里内的社区,而老人的流动性又非常低。即使是同一个公司旗下的驿站也会根据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的资源进行工作安排,可能老人在这个驿站喜欢上书法课,去了儿女家居住,那个社区同品牌的驿站可能没有书法课,只有美术课,驿站不会向连锁酒店和连锁餐饮一样有很强的品牌吸引力,让你去任何一个门店都能享受到一致标准的服务和食物,驿站提供的基本都是个性化服务,所谓的连锁也只是招牌的一致。
怎么还有续集,真是要崩溃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