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设施结合民俗化、娱乐化是否是可行之路?

标签:
养老院的创新方法最有特色的养老院个性化养老院养老院装修装饰风格北京养老院 |
分类: 养老机构规划改造 |
去成都享受了次采耳(俗称掏耳朵),这种服务遍布成都的休闲景点,每个到过成都、体验过这种服务的人谈起采耳都是一副享受的表情,采耳已然成了成都的民俗,当时就在想,如果能把这个项目引入到北京的养老机构那多好,老人多了一个享受生活的机会,机构也多了一个盈利的渠道。那老北京有哪些民俗可以和养老院的运营和营销进行结合?养老机构民俗化和娱乐化的创新是否是可行之路呢?
试想一下,养老机构的公共活动区,把接待处布置成寿堂这样,家属带着老人先座在这里和销售人员进行交谈,不管老人是否选择入住这里,相信这种喜庆的气氛会感染到客人,并且在这么有特点的地方,可以促使家属和老人照一张全家福,我觉得这可能才是会给家属留下永久回忆的场景,因为孩子越大,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合影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能为老人和家属提供晚年每一秒的欢乐,这不正是我们作为为老服务者的宗旨吗!
房间的门口,可以用老北京的面人或泥人制作方法捏成入住老人的样子,更可爱、更生动、更好识别。并且就算老人不在这里居住,只是和子女一起来这边参观,也可以单独付费制作一套,如果能做成车上放的小玩偶放在子女车上,更是对父母的一种怀念和挂念,相信即使价格稍微贵一些家属也能接受。
除此之外,可以在养老院内单独辟出一个区域展示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设置一些例如核桃、扳指、鼻烟壶、兔爷、面人、风车、空竹、抓拐、抓周、手影表演等特色产品的展示销售区,把北京的民俗文化融入到养老机构中去,增加了养老院的文化氛围,又可以多一些盈利方法。更重要的是民俗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养老院,参与并体验养老机构的活动,增加并丰富了入住老人的精神生活,能让老人的子女带着孩子在这里既看望了老人,又让小孩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可以促进家属更频繁的看望老人,反过来能让老人更欢乐,生活的更愉快。
把民俗引入养老机构,突出文化养老的概念,用娱乐化的方式让机构内的老人生活更愉快。子女更愿意主动来看望老人而不是应付。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养老机构了解老人的快乐生活,理解这种新的养老方式,为子女和老人能留下一些珍贵的回忆.....无限的遐想等待着我们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