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养老人生
养老人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06
  • 关注人气:6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 * 赵晓征 * 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一)

(2012-08-05 18:33:15)
标签:

赵晓征养老设计

周燕珉老年住宅

养老院设计

分类: 养老机构规划改造

    赵晓征,养老设施及老年人居住环境专攻,国际项目管理IPMP专家。

 

    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国内甲级设计院工作多年后赴日留学,在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专门从事养老设施及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和研究。熟悉中国建筑现状,并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老年设施多次实地考察研究。

 

    我以前也说过,看一个养老机构设施建造的合理程度就可以看出这家机构对行业的了解,但优秀的机构建筑设计者,对行业能有多了解呢?让我们看看书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观点?

  • 关于东西方老年人养老的价值取向:因为西方老年人普遍把政府当为第一养老责任人,而东方老人则把子女当作第一养老责任人甚至是唯一养老责任人(这和我们针对老人做的上百份调查是一致的,即: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你第一个会选择找谁帮助。85%以上的老人会首先选择家人,虽然这些老人的子女有一半在国外很多年,但老人还是把家人做为第一选择)。
  • 就因为东西方老人心里价值取向的不同,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把西方的老年公寓或养老社区直接搬到东方来。日本及新加坡等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亚洲国家,已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能早理解到这一点,相信国内会出现更多的养老成功案例)
  • 不同的养老模式特点各异,其优点和不足也都不是绝对的。对于具体的养老模式选择,也必然表现出多种模式相互结合的形式,不同模式相互补充并不断变化。(这也是我们在努力想去尝试的)
  • 目前甚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适合我国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居家养老为主,其它模式养老为辅,多种养老模式混合的形式。
  • 养老设施的变迁和展望:欧洲和美国也已经从最初的机构养老,发展到社区养老,这种改变就是为了避免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封闭感。现在很多国家大力提倡老人回到社区中去,既可以使老人在自己习惯的环境生活下去,有归属感、亲切感,同时号召将老年活动设施由集中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并逐步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
  • 探索介于福利设施和家庭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设施应该是什么样?具有哪些功能?看看赵老师的提议:

阅读 <wbr>* <wbr>赵晓征 <wbr>* <wbr>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一)



    原来我们一直把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但从这一、两年的发展来看,界限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养老机构也在用自身的平台对周围的社区开展上门护理服务,同时也有日托所的经营场地,今后,不太会存在单一、纯粹的养老模式,每一家都在利用自身资源不断的扩大业务,多模式、多功能的养老设施综合体将会逐渐的成为主流。我们现在努力探索的,其实赵老师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最近实在是事情有些多,赵老师的这本书也是断断续续的在读,读过以后才发现,其实自己调查和探索的,已经有很多信息在书中出现了,其中一些好的内容和观点也会陆续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多看到一些向赵老师的《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周燕珉《老年住宅》这样优秀的、实用的养老行业书籍的出现!

 

 

阅读 赵晓征 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