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岁少年投毒报复杀邻居谈其原因

(2012-02-27 19:07:49)
标签:

15岁少年

投毒

报复

心理

杂谈

分类: 亲子教育
导语:近日在陕西发生一起惨案:15岁少年因为被邻居家怀疑偷鸡,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于是其在邻居家的饭菜里投毒,导致了邻居夫妇二人双双丧命,仅留下了两个未成年的孤儿。这起案件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也让大众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发生在陕西的这起案件不禁让所有听说的人感到既惊讶又惋惜。惊讶的是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怎么会有如此狠毒的心肠,怎么能做出如此恶劣的行径;惋惜的是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裂了仅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孤儿,惋惜的是这位少年也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在惊讶和惋惜之余,我们也不禁要想想,这样的事件是怎么发生的?是否有其背后深远的原因?在案发前有没有什么苗头?我们又如何能避免这类惨案再次出现?我看这些问题远比案件本身更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新闻报道,我们可以感觉到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而且犯罪的手法也变得更加残忍。我们每每都会惊讶于他们的行为怎么会如此骇人听闻,惊讶于他们怎么会在这个年龄做出这样的事情。报复,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也在提高。为了报复而杀人本来并不稀奇,但是这样的事情出现在青少年身上就未免有些不大正常。前者,马加爵的案件惊动了整个国家,他也是因为报复心才锤杀了四名同学。现在,新闻中这个15岁的少年险些也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不是邻居家的一双儿女临时去了医院,恐怕一家四口都会被这个15岁的少年用毒药灭门。我们就可以想一想,报复心真的有这么大的危害吗?为什么体现在他们身上就是如此的可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报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表现为人们试图用各种方式来对付那些让自己不满的人或事物,以达到泄愤的目的。至于手段和方式则在程度上有千差万别。有人用语言报复,有人用行为报复,有人用直接的手段报复,有人用间接的手段报复。需要注意的是,报复心理可能很多人都有过,但是不等于所有人都付诸了行动。有不少人是报复心理在脑中一闪而过罢了,并没有实施。至于报复心理背后的原因则很复杂,除了天然的刺激反应以外,也受到个体的自身因素影响。特别是成长环境,人格特点以及环境压力等因素,都是决定报复心理强弱的重要原因。
 
    回到这起15岁少年投毒报复的案件上,我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成长经历所致。据介绍,这个15岁的少年上了两年学后就辍学,一直在家里割草喂牛、干农活,没活干时就在家里闲待着。这说明他受教育的程度不够,知识水平不高。而且他的父母一直在别处盖房,家里只有爷爷在家。这也说明他很可能缺乏家庭教育的经历。这些都是重要因素,他极有可能是自身受教育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以及法制观念。
 
    二,性格因素所致。据村民介绍,这个15岁的少年“脾气有点犟”。这说明他的性格里就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偏执的特点。这样的人很容易在认定一件事之后就不顾及他人的情感和想法,也不顾及实际情况而做出自己的决定。
 
    三,家庭暴力因素。据这个15岁的少年交代,因为邻家夫妇曾向其父亲告状,说他在村里偷东西导致自己被父亲殴打,加之前几天又与邻居因为偷鸡的事发生纠纷,于是对邻家夫妇怀恨在心,这才投毒报复。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这个少年是经常遭遇家庭暴力的,他的父亲就习惯于采取家庭暴力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这样做有什么害处呢?害处就在于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思想,即:暴力手段可以用来惩罚对方,暴力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当你有能力对他人实施暴力时,暴力就是第一选择。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难怪这位少年就想到了这样“惩罚”对方的手段。正是这个少年的父亲这种抚养方式,导致了孩子在愤怒后就会如此强烈的报复。假如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偷鸡,那么完全可以用语言对话等方式来给自己争辩。然而他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这正是用家庭暴力手段管教孩子的恶果。
 
    背后的原因分析了,我再说说如何避免。
 
    其实这个少年的性格连同村人都知道,那么他的父母应该更清楚才对。可是他的父母却没有及时纠正这个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职。而且据了解,这名少年以往就曾经有过“往邻居家锁孔里塞铁丝,扔掉他们洗的鞋子”等报复行为。其实这些都是苗头,说明了孩子存在的报复心以及行为模式的形成。这些,他的家长肯定也没有重视。假如这些因素他的家长当初都留意到了并且加以弥补的话,我想事情可能就不至于发展到这个地步。另外,让孩子辍学在家,这本身就是不对的。孩子没有更多的接触同龄人,没有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容易导致性格因素的缺陷。此外,家长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都有不足。假如孩子的家长在平时培养了孩子对于生命的概念以及对于生命尊重的态度,那么他才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至于教育孩子的方式,家庭暴力肯定是不应该的。作为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地减少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更要给孩子营造一些宽松的环境。不仅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更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正常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只有做到这些,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愿以后这样的惨剧不再重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