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的1元测试
(2012-02-14 15:36:59)
标签:
巴菲特投资中能兴业杂谈 |
在巴菲特的投资决策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元测试,即企业每留存股东1元钱而为股东创造的市值。这也决定了企业应该将收益用于自身发展还是应该交还给投资者自主支配。1元测试所对应的EV/IC,即所有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金与其在资本市场上市场价值的比例,同样也是企业估值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市净率指标相比,EV/IC包括了付息债务、少数股东权益等其他资本来源,从而使不同资本结构公司之间具有更大的可比性。
从企业分析的角度出发,如果一个企业EV/IC大于1,其本质在于企业具有创造超额回报的能力,此时的企业应该留存创造的收益,因为这样可以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当然这里的假设前提是资本的市场价格是合理的。因此巴菲特使用 “以5年为循环的这种检验标准”,以避免短期市场波动对企业市值的影响。长期来看,企业的EV/IC指标有逐渐趋近于1的趋势,因为超额的回报能力终将在竞争的作用下消失,而过低的回报也会因为行业的整合和竞争者的退出而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在企业估值的角度下,EV/IC被用以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合理性,从该指标的机理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方法在那些回报水平近似的行业中尤为适用,此时EV/IC越小则很可能意味着低估。而这种逻辑在投资回报水平差异较大的企业间进行比较时可能会造成较大误差。
近期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引致的需求减少,使已饱受铁矿石价格上涨困扰的钢铁行业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寒。滞销、价格跳水、减产成为业内人士挂在嘴边的常见字眼。许多证券分析师在惊呼最困难时刻远未来临、调整将持续2-3年的同时,纷纷调低了钢企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回报水平下降只不过是钢铁行业运行周期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那些只是临时被关闭的高炉及其他设施,虽然还会有折旧和维护等费用入账,但它们依然是一项有效资产而非负债。随着行业好转它们将被重新投入生产,其盈利能力显而易见。这种忽略对资产长期盈利能力的研究而着力于预测行业短期波动的做法常常让投资者无所适从,而对行业短期波动的预测也经常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鲜有真正有价值内容的。
根据ValueTool企业绩效数据库对26家普钢类上市公司的统计,2002-2006年这些公司EV/IC的平均值为1.32,市值大幅走高的2007年这一比例为2.60。随着过去一年大部分公司的市值跌去70%以上,当前EV/IC的平均水平回复到1.22。所有这些公司2002-2007六年里EV/IC最低值为0.78,出现在2005年。在这个典型的资本密集、产品高度同质因而回报水平近似的行业,EV/IC指标的指导性意义非常明显,它可以有效的剔除行业周期对收益性倍数如PE所造成的不当影响。当EV/IC远高于1时往往意味着市场价值中已经包含了过多不切实际的预期,而当EV/IC远低于1时很可能意味着价值的低估,此时也将是产业投资者进行整合的良好时机。
2009年5月发表于《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