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爱尔眼科好久,一直没有机会加入,中途虽然有低估值的机会,但当初沃森生物守了两年赚钱不多,就没有下狠心换股,这次终于在沃森生物阶段涨幅不小的情况下介入,期待有个好的回报。
介入理由如下:
1、公司上市以来业绩连续增长,公司净利润从上市当年的9000多万增长到2014年的3个亿,基本上实现了股价和业绩的同步增长。当中有个2012年封刀门事件对当年业绩增速有明显影响,但对于公司来说,会改变增长方式,寻求其他的利润增长点。
2、公司今年推出的合伙人计划,让人心动,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式,真的可以算是公司二次创业了。这个方式摆脱了股权激励吃大锅饭的做法,充分对单体医院进行评估,直接要求合伙人全身心投入。
3、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对公司的增长来说只会加速不会形成拖累。以前公司新建和收购医院,前期投入是一块,接下来还有2-4年不等的亏损,直接削减公司的净利润,不利于公司的快速扩张。现在有产业基金去做前期工作,通过2-3年培育期后用合理的价格收购进来,一般来说以合理回报为主,当年盈利能力为辅,毕竟这些医院都是在爱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还有就是品牌授权。
4、爱尔现在扩张收购和新建医院会发现一个现象,新建一般是对已经形成比较好的市场基础的医院进行新建或者扩建,应该是投资风险比较小的那种(上海爱尔是考虑高端,企业整体档次提升,亏损时间比较长)。收购的医院一般都是本身在当地或者该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眼科医院,这样就会让这个行业的后来者遇到的门槛会更高。会形成一种现象,新建的眼科医院只有爱尔能够得到认同。
预估一下2020年可能的业绩:
以公司目前计划,大概是每年新增20家医院,以达到2020年200家医院和1000家视光中心的计划。对这200家医院进行分析以2016年达到120家为一个节点,主要考虑新医院都有个2-3才会盈利。这样到2020年的时候应该是有120家以上医院会产生业绩。
1、省级中心医院和早期的二级医院40个,每个医院盈利水平在3000万,净利润达到12亿。
2、以大型地级市和早期布局的医院40个,每个医院盈利水平在2000万,净利润达到8以。
3、2015年开始收购兼并的合伙人医院40个,每个医院盈利水平在1000万,净利润达到4亿。
4、2017年到2020年新建和收购的医院80个,其中40个在上市公司,另外40个在产业投资基金手上。上市公司手上40家医院应该能够做到盈亏相抵,最多有点亏损,亏损额度按目前看公司争取目标在每家300以内,就匡算有一半的医院亏损达到500万,平均算在400万,全部亏损应该是在1.6亿。
5、1000家视光中心的盈利状态如何,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数据,还是相对保守的一点计算,以每家店投资500万计算,每年获利50万应该是可以期待的。依照进度,只能对2018年前的视光中心有盈利预期,2019年和2020年新建的算盈亏相抵。2018年前算是新建600家吧,新增利润3亿。
1+2+3+4+5=12+8+4-1.6+3=25.4亿
按照这个盈利水平去估值公司,2020年公司的估值给予25倍是比较科学的。市值应该达到600亿以上,对应现在的股价应该有3.5倍的增幅。考虑到收购医院每家耗资在2000万,前期每年亏损在300-500.实际一家医院初始成本应该是在4000-5000万。要完成2016年的50家首期目标,大概需要资金20-25亿。2016年以后公司依靠自身的盈利又可以滚动发展,没有融资的需求。20-25亿资金公司把自身盈利拿出来和二级市场增发部分完全可以轻松应对,总股本增加6500万达到资金的需求。考虑公司为后续发展准备资金超募资金总股本应该控制在7.5亿。以后在这个200家的收购计划内没有融资需求了。
如果一切都实现了,公司从现在的每股盈利0.5元水平,到2020年的时候每股盈利达到3元以上,每股收益增长6倍,由于目前股价相对市场来说有点高估了(现在60倍)。以合理估值计算30倍,股价应该有3倍增幅。
也许有人说,等6-7年,3倍太少了。这个只是预估,就跟公司前期做股权激励一样,增长的比例定得也是比较低的。不排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会向新的的业态去发展。那样就要对公司重新估值了。
风险因素:手术风险随时会发生,受到新闻炒作影响会对当期表现形成重大不深远的影响。看看我们周围的医院,哪个医院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呢。明知道发生医疗事故医院,消费者还是趋之若鹜的,资源太匮乏了。
2016年前融资以后,公司账面上现金正常会超过15亿以上,公司管理层如何抵制外界诱惑不冲动投资造成亏损应该是首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