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社交app所遭遇的困境
(2013-06-22 11:49:59)
在可预见的过去几年中,社交网络的风潮几乎对每个行业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对餐饮行业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口口相传的社交网络,使得餐饮行业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社交网络也成为诸多餐饮品牌兵家之地。
餐饮社交顾名思义是以聚餐的形式实现社交,“想请某人吃个饭,顺便谈些工作上的事情,但是却不知道对方的口味如何?”这是很多人在聚餐时所遭遇到的困境。餐饮社交其实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社交模式,中国人的社交始终离不开餐桌文化。在社交网络盛行的当下,独立餐饮社交类应用能否杀出一片血路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惑。如同打车类app一样,也有非常多的企业涌入到这个领域,现在我不得不给大家泼点冷水了:如果美食类app上线社交功能,基于美食分享形成的社交关系,不解决下面四大尴尬之处,个人觉得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坑。
尴尬一:相对团购来说,餐饮社交app到底有什么优势
笔者曾经和很多做美食app的工作人员沟通过,在他们看来餐饮社交的合作伙伴大多都是一些比较高档的酒店,这样可以保证和团购之间的差异化。这类酒店也不愿意为了团购的低价而降低自己的服务质量。他们的目标用户主要针对的是高端人群,app会根据用户的分享历史分析出用户的口味,进而向他们推荐最适合彼此的餐厅。现在朋友之间聚餐,在网上选一个提供团购的餐馆,然后约定一个特定的时间大家一起去消费,这样一种生活模式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周末娱乐聚餐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其实餐饮团购本质上也是一种餐饮社交,只不过可能具体到随机参团的个人之见可能是陌生人。但是对于餐饮来说,很少有人会一个人独自去消费,一般情况下都是好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团。在实际情况中,餐饮社交app与团购网站所提供的商家基本上没什么区别。那么对于那些专注于餐饮社交的app来说,他们又有哪些优势呢?
尴尬二:对用户有什么价值可言
社交对于整个互联网O2O领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需求。餐饮社交对用户能够产生什么价值,我觉得必要从两个维度考虑: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
相对熟人社交来说,用户彼此之间对非常了解,聚餐地点也非常固定,餐饮社交网站对这类用户来说有没有吸引力?我个人认为非常的小,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是已经拥有社交关系了,现在寻找的只是一个吃饭的地方,也即信息。当找到合适的消费场所后,可能一个电话就解决了约会需求。而餐饮社交app所拥有的用户资源非常少,虽然也有很多用户分享的美食信息,但是点评数目不足,对消费者很难起到参考作用。再假设这类用户是餐饮社交app所说的高端用户,他们的聚餐都是非常正式的,不可能通过这样一个app来达到邀约需求。
相对陌生人社交来说,无论是餐饮行业,还是更为广泛的生活娱乐领域,在中国线下社交都很难解决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说一个真实的案例,曾经一个朋友热衷于在赶集网上交友,很不辛的是他四次成功的经历,结果遇到的都是饭托酒托。
女:今天我们见个面吧!
男:好啊,到时候去哪里吃饭的?
女:去XXXX吃吧,那里的饭菜特别好吃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酒托案例,一般陌生人之间,男生约女生出来吃饭,尤其是在中国,大家都是默认男生付钱,而非AA制。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女生来说,她第一反应应该是说:你决定吧!如果陌生之间的信任问题不解决好,餐饮社交是不可能获得很大发展的。
尴尬三:如何对应对巨头的切入
说到餐饮社交不得不提到已经拥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大众点评和即将发力生活服务O2O项目的微信。大众点评网上拥有海量的生活娱乐项目,看电影、吃饭、足疗等需求应有尽有,深耕10年获取的商家资源和用户点评信息。如果大众点评网发力餐饮社交,一不缺用户,二不缺资源。再说微信,现在餐饮企业都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定期向粉丝推送消费信息,折扣、新品、活动应有尽有。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微信查找附近的人这个功能没有对附近的商户和玩家做出一个区分?如果我是为了在附近在找一个异性聊天的话,我肯定不希望出现一批商户信息,哪怕可能是我感兴趣的,但是我现在并不需要。而商户信息只是简单的罗列出来,为什么不能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呢?假如我现在还在附近找一个吃饭的地方,附近的一查马上就会自动罗列出很多家吃饭的地方,再加上用户朋友圈中分享的点评信息,这样不是很好!结合LBS功能,即可以找到附近有哪些陌生人有就餐需求,也可以了解周边的餐馆。微信未来一定会发力与生活服务员O2O领域,会不会是自己做,现在无从得知,但是与类似于微生活这样的服务商合作却是一定的。对于餐饮社交app来说,面对这些巨头的压力,应该怎么办?
尴尬四:陌生人餐饮社交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其实在中国在餐饮陌生人社交领域有一个很成功的案例:豆瓣小组。豆瓣上很多人会发一些约会的帖子,虽然可能其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金钱利益关系。例如“1000元约个妹子吃饭,速来”。下面往往会有很多人回复。成功性有时非常高。但是我们如果排除这个因素的影响看,豆瓣上的确有非常多成功约会的案例。这是一种基于兴趣爱好而达成的餐饮社交模式,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个体之间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信任感。而在餐饮社交app上虽然有基于美食的兴趣爱好,但美食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根本的生活需求,在与传统的兴趣爱好之间还隔着一个层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驴友之间的陌生人社交成功的可能性往往非常的高,就是因为大家基于兴趣爱好形成了一种信任感。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唱衰餐饮社交app,这个领域我个人觉得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现在的餐饮社交app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陌生人之间搭成一座桥梁。是基于兴趣爱好的小组,还是基于对便宜商品的追求,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一味的注重于美食分享,我想是很难成功的。
餐饮社交顾名思义是以聚餐的形式实现社交,“想请某人吃个饭,顺便谈些工作上的事情,但是却不知道对方的口味如何?”这是很多人在聚餐时所遭遇到的困境。餐饮社交其实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社交模式,中国人的社交始终离不开餐桌文化。在社交网络盛行的当下,独立餐饮社交类应用能否杀出一片血路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惑。如同打车类app一样,也有非常多的企业涌入到这个领域,现在我不得不给大家泼点冷水了:如果美食类app上线社交功能,基于美食分享形成的社交关系,不解决下面四大尴尬之处,个人觉得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坑。
尴尬一:相对团购来说,餐饮社交app到底有什么优势
笔者曾经和很多做美食app的工作人员沟通过,在他们看来餐饮社交的合作伙伴大多都是一些比较高档的酒店,这样可以保证和团购之间的差异化。这类酒店也不愿意为了团购的低价而降低自己的服务质量。他们的目标用户主要针对的是高端人群,app会根据用户的分享历史分析出用户的口味,进而向他们推荐最适合彼此的餐厅。现在朋友之间聚餐,在网上选一个提供团购的餐馆,然后约定一个特定的时间大家一起去消费,这样一种生活模式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周末娱乐聚餐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其实餐饮团购本质上也是一种餐饮社交,只不过可能具体到随机参团的个人之见可能是陌生人。但是对于餐饮来说,很少有人会一个人独自去消费,一般情况下都是好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团。在实际情况中,餐饮社交app与团购网站所提供的商家基本上没什么区别。那么对于那些专注于餐饮社交的app来说,他们又有哪些优势呢?
尴尬二:对用户有什么价值可言
社交对于整个互联网O2O领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需求。餐饮社交对用户能够产生什么价值,我觉得必要从两个维度考虑: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
相对熟人社交来说,用户彼此之间对非常了解,聚餐地点也非常固定,餐饮社交网站对这类用户来说有没有吸引力?我个人认为非常的小,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是已经拥有社交关系了,现在寻找的只是一个吃饭的地方,也即信息。当找到合适的消费场所后,可能一个电话就解决了约会需求。而餐饮社交app所拥有的用户资源非常少,虽然也有很多用户分享的美食信息,但是点评数目不足,对消费者很难起到参考作用。再假设这类用户是餐饮社交app所说的高端用户,他们的聚餐都是非常正式的,不可能通过这样一个app来达到邀约需求。
相对陌生人社交来说,无论是餐饮行业,还是更为广泛的生活娱乐领域,在中国线下社交都很难解决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说一个真实的案例,曾经一个朋友热衷于在赶集网上交友,很不辛的是他四次成功的经历,结果遇到的都是饭托酒托。
女:今天我们见个面吧!
男:好啊,到时候去哪里吃饭的?
女:去XXXX吃吧,那里的饭菜特别好吃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酒托案例,一般陌生人之间,男生约女生出来吃饭,尤其是在中国,大家都是默认男生付钱,而非AA制。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女生来说,她第一反应应该是说:你决定吧!如果陌生之间的信任问题不解决好,餐饮社交是不可能获得很大发展的。
尴尬三:如何对应对巨头的切入
说到餐饮社交不得不提到已经拥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大众点评和即将发力生活服务O2O项目的微信。大众点评网上拥有海量的生活娱乐项目,看电影、吃饭、足疗等需求应有尽有,深耕10年获取的商家资源和用户点评信息。如果大众点评网发力餐饮社交,一不缺用户,二不缺资源。再说微信,现在餐饮企业都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定期向粉丝推送消费信息,折扣、新品、活动应有尽有。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微信查找附近的人这个功能没有对附近的商户和玩家做出一个区分?如果我是为了在附近在找一个异性聊天的话,我肯定不希望出现一批商户信息,哪怕可能是我感兴趣的,但是我现在并不需要。而商户信息只是简单的罗列出来,为什么不能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呢?假如我现在还在附近找一个吃饭的地方,附近的一查马上就会自动罗列出很多家吃饭的地方,再加上用户朋友圈中分享的点评信息,这样不是很好!结合LBS功能,即可以找到附近有哪些陌生人有就餐需求,也可以了解周边的餐馆。微信未来一定会发力与生活服务员O2O领域,会不会是自己做,现在无从得知,但是与类似于微生活这样的服务商合作却是一定的。对于餐饮社交app来说,面对这些巨头的压力,应该怎么办?
尴尬四:陌生人餐饮社交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其实在中国在餐饮陌生人社交领域有一个很成功的案例:豆瓣小组。豆瓣上很多人会发一些约会的帖子,虽然可能其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金钱利益关系。例如“1000元约个妹子吃饭,速来”。下面往往会有很多人回复。成功性有时非常高。但是我们如果排除这个因素的影响看,豆瓣上的确有非常多成功约会的案例。这是一种基于兴趣爱好而达成的餐饮社交模式,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个体之间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信任感。而在餐饮社交app上虽然有基于美食的兴趣爱好,但美食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根本的生活需求,在与传统的兴趣爱好之间还隔着一个层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驴友之间的陌生人社交成功的可能性往往非常的高,就是因为大家基于兴趣爱好形成了一种信任感。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唱衰餐饮社交app,这个领域我个人觉得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现在的餐饮社交app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陌生人之间搭成一座桥梁。是基于兴趣爱好的小组,还是基于对便宜商品的追求,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一味的注重于美食分享,我想是很难成功的。
前一篇:从窝窝团现状看团购市场
后一篇:糯米网迷茫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