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记忆(81):圆明园长春园澹怀堂遗址

(2016-01-21 01:01:01)
标签:

圆明园

长春园

宫门

澹怀堂

杂谈


澹怀堂,位于长春园南向正宫门内,为该园正殿。本景即长春园宫门区,南起宫门前大影壁,北至临河众乐亭。

长春园宫门于乾隆十二年(1747)建成,同年九月十六日于宫门门楣悬挂乾隆御笔“长春园”匾。澹怀堂、众乐亭等亦于同期挂匾。乾隆三十四年(1769)遵旨修缮澹怀堂大殿,及配殿、重檐方亭、牌楼门座、游廊、宫门、朝房、罩门等。五十六年(1791)翻修澹怀堂殿,及两边叠落游廊各十间、宫门、东西朝房、罩门等。以上两段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长春园宫门区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部分。南区包括宫门、宫墙及其附属建筑以及广场上的影壁、东朝房、西朝房等建筑。北区包括牌楼门及其附属建筑、澹怀堂庭院以及众乐亭等。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以下依次予以介绍。

 

北区:长春园宫门

 

长春园宫门,盛时列序于圆明园大宫门之后,俗称二宫门。门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灰瓦卷棚歇山顶,中间三间开门,朱门三座共六扇,上饰金钉,每扇九九八一十一颗,专供皇帝出入。门楣挂乾隆十二年(1747)六月乾隆御书“长春园”黑漆铜字一块玉匾。宫门东西两侧尽间均装朱红杴窗,为守门护军值守之所。宫门前有月台,月台东、西两侧安置铜麒麟一对,其中一只1860年圆明园罹难时被毁,一只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又被打掉了一条腿,19376月,这只幸存的铜麒麟被移至颐和园,后经修复,置于仁寿殿前。

2001——2004年的考古发掘,发现长春园宫门两侧的值房遗址,东、西值房分别位于澹怀堂东、西院墙的外侧,南邻长春园宫墙。因修建公厕,西值房遗址被破坏无存,但考古工作者清理出东值房基址。根据清理出的遗迹判断,东值房面阔两间,坐南朝北,房前(北面)有一相对封闭的小院。

宫门月台前是个宽阔的长方形广场,在广场南端中轴线上,建影壁一座,与宫门遥遥相对。宫门前部广场的东、西两侧,建东、西朝房,二者面阔五间,前、后各有檐廊,灰瓦卷棚歇山顶。在宫门至影壁这段中轴线上及东、西朝房之间,修有十字形甬路。

宫门是骑长春园南园墙而建,门殿东、西两侧各设左、右罩子门一座。在东、西朝房外侧以及影壁南边,围建彩油木栅栏一周,俗称“挡众木”,也称“鹿角木”。在距宫门和朝房较近的东、西两侧“挡众木”的外围,还建有东、西作对称布局的“诸彻房”,以专供护军警跸宿卫之用。再往南,为环园护墙河,并建有并列的跨水桥三座。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以及《圆明园百景图志》。

 

南区

 

牌楼门

 

宫门内正中,建有牌楼门一座,这是长春园宫门的第二道门。牌楼门东、西两侧,各设角门一座,大臣奉旨出入走左门,太监、杂役等走右门。乾隆年间,宫门与牌楼门之间,还曾挖有一道月河,左、右门内曾各设有曲尺板桥一座。

 

澹怀堂

 

澹怀堂,为长春园正殿,亦称勤政殿。外檐悬匾“澹怀堂”,内檐额为“乐在人和”,联曰:“敷政协民心,好惬箕风毕雨;澄怀观物理,妙参智水仁山。”匾、联皆乾隆帝御笔。堂为面阔五间歇山卷棚顶单翘重昂斗拱大殿。殿内正中设高台大宝座,东西内次间分置亮轿和暖轿。乾隆十二年(1747)由宫廷画师沈源等人奉旨为“长春园大殿”绘制的长春园全图,最初似悬本殿东壁。乾隆十三年(1748),奉旨按殿内西山墙案的尺寸托裱大幅御笔字、御题董邦达画各一轴。乾隆三十五年(1770),奉旨照正大光明殿现安楠木书格,为澹怀堂做书格八座,配石青素缎格帘,内陈康熙《古今图书集成》五百七十六套(函)。

澹怀堂,也是乾隆帝宴赏外藩王公之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因协助清廷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乱有功而受封的哈密、和阗、阿克苏的郡王、贝勒等46人来京朝觐时,弘历先后在正大光明殿接见,在同乐园赏戏,在长春园含经堂设宴款待他们,最后在他们离京之前,又于三月二十五日在澹怀堂赐宴,并召至同乐园看戏,赐茶果。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乔治三世赠给乾隆帝的天体运行仪等十余件寿礼,安设在正大光明殿呈览之后,即奉旨移出摆放于圆明园、宫中及“三山”各处。长春园澹怀堂内展陈天球仪、地球仪各一件。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二十年(1840)正月,孝慎皇后、孝全皇后先后病逝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和湛静斋后,梓宫皆移来澹怀堂祭奠十数日,而后再移往观德殿。

 

澹怀堂后院与众乐亭

 

澹怀堂前(南侧)有左右配殿各五间。大殿之北,是由游廊围筑而成的一个后院。北廊正中临水处,建有重檐方亭一座,名曰“众乐亭”,它初名“锦香亭”,乾隆十二年(1747)悬额,二十六年(1761)之后改悬“众乐亭”匾,亦乾隆帝御书。

澹怀堂大殿则位于南侧回廊的正中。布局在澹怀堂大殿和众乐亭东、西两侧的回廊,把这两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物巧妙地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使人可以出入其间。因此,除了遮阳挡雨以外,回廊在此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众乐亭北临水,隔河北岸为“云容水态”敞厅五间。亦乾隆十二年(1747)御书额。

考古工作者在众乐亭基址北侧中间发现伸入湖中的石台阶遗迹,这当属渡船码头的设施,应是专供乾隆皇帝在此乘船时登踏的御阶。

 

从规划设计上看,当初自广场南端的影壁直至河北岸的水榭云容水态,曾确定了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南北长约300米。此中轴线从南到北把宫门区的主要建筑——影壁、宫门、牌楼门、澹怀堂、众乐亭,穿连为一体,而其他附属建筑如东、西朝房和东、西配殿等,都分置于南北中轴线的两侧,形成了宫门区建筑的严谨对称布局。自南端影壁至北端众乐亭,这段距离长220米。

 

以上部分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以及《圆明园百景图志》。

 

排水道遗址

 

20014月至2004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长春园宫门区以及含经堂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结果显示,迄今所遗存的长春园宫门区的建筑格局框架,与清乾隆年间建园时完全一致,并未发生异常改变,保留了初建时作严整的对称布局的特点。然而,长春园宫门区遗址的发掘结果,相较于北平市政府工务局《实测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遗址形势图》(1:2000)(此图一直被专业研究人员视为最可靠的一份关于圆明园遗址的实地测绘图)所绘制的相应部分,共有15项新发现的遗址,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是为本次发掘的意义和收获所在。这15项遗址分别是:

1)长春园宫门前的“十”字甬路遗址;

2)宫门两侧的左门和右门基址;

3)宫门两侧的值房基址;

4)牌楼门东、西两侧的院墙(澹怀堂庭院南侧院墙)基址;

5)角门基址;

6)宫门与牌楼门之间的“十”字甬路遗迹;

7)左门、右门与东、西角门之间的甬路遗迹;

8)澹怀堂大殿前的“十”字甬路遗迹;

9)澹怀堂月台周围的石台阶遗迹;

10)澹怀堂大殿北侧石台阶遗迹;

11)澹怀堂大殿与众乐亭之间的甬路遗迹;

12)众乐亭北侧的码头石台阶遗迹;

13)澹怀堂庭院内、外东、西两侧地下主排水道及分支排水道遗迹;

14)广场南部地下排水道遗迹;

15)宫门西侧早期房址遗迹。

其中最具意义的要属两处地下排水道系统设施的发现。由此可清楚地看出,当年乾隆皇帝开辟长春园宫门区建筑群和建造整个长春园景区时,事先都是经过全面规划和精心设计的。以下分别介绍几处排水道遗迹。

 

宫门前广场南部地下排水道遗迹

 

位于宫门区南部,北起东朝房西南角南侧,南部贯穿影壁中间底部,南端向柏油马路下延伸,暴露部分总长81.35米。

 

 

澹怀堂庭院东排水道遗迹

 

东排水道位于澹怀堂庭院东部,东配殿东侧2.5米处。东邻如园土山。东排水道开口在牌楼门东墙东端、向南2.4米处;出水口,位于澹怀堂东半部的湖岸边。

东排水道由1条主排水道和4条分水道组成。主排水道总长108.6、宽1.8米,整体呈“厂”字形。水道南高北低。主排水道从南端向北延伸,在东回廊处向东北方向拐去达湖岸。

东排水道(主排水道)的西侧,有四支分水道,从南向北编为一至四支分水道。第一支分水道,位于东排水道(主排水道)的南端、东院墙的西侧。第二支分水道,位于东配殿南侧7.3米处,东西向,水道从墙基和甬路下穿过,水道东端与主水道相连接。第三支分水道,位于东配殿北侧0.6米处。该水道穿过东配殿的北侧院墙,水道的东端与主水道相连。第四支分水道,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水道组成,呈“L”形。东西向排水道位于澹怀堂东部东西向回廊的北侧,南北向水道位于澹怀堂东部南北向回廊的西侧,

 

澹怀堂庭院西排水道遗迹

 

西排水道位于澹怀堂庭院和西配殿北侧宫墙的西侧。由于被公园道路占压,排水道仅清理到西配殿的西北角,向南具体情况不明,因而起点位置暂不能确定。从水道南端向北28米处,水道向西北方向延伸。水道的出水口,位于长春桥西侧20.5米处。

西排水道因南部未能全面发掘,清理长度仅有63米,宽1.8米。由已发掘出的部分推测,西排水道与东排水道的形制结构特点较为接近,基本上呈东西对称布局。

西排水道的分支水道,清理出两支,从南至北编号为第一支分水道和第二支分水道。第一支分水道,位于西配殿北侧0.6米处,从西侧院墙下穿过,与东部的第三支分水道相对应。第二支分水道,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分水道组成,呈“┚”形。东西向分水道位于澹怀堂西部东西向回廊的北侧;南北向分水道位于澹怀堂西部南北向回廊的东侧。第二支分水道的位置、形制规格与东排水道的第四分水道作东、西对称布局。

以上部分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澹怀堂遗址,相较圆明园中那些未经过考古发掘或发掘之后回填,甚至是连说明牌都没有的遗迹,属于展示效果较好的一处遗址。牌楼门、大殿、配殿、众乐亭以及东、西排水道等各处建筑遗址,均清晰展现在游客面前,并在牌楼门前放置这组建筑的复原模型、平面图,在每处遗址的相应位置竖立说明牌,对其进行介绍,给予参观者以最基本的信息,使之对澹怀堂庭院内的建筑,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长春园宫门连同其南部广场上的东、西朝房以及影壁等建筑,业已完成复建。本文从考古报告中选取出来的图片,呈现出它们的基址刚刚被清理出来的样貌,也是为了留存一份珍贵而不可复制的记忆。


 

 

 

图1:长春园宫门区遗址总平面图(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4/mw690/002uVIqVgy6YCDT3Lu5fd&690

 

 

 

 

 

图2:长春园宫门区发掘探方布局全景(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0/mw690/002uVIqVgy6YCDW4Vste9&690

 

 

 

 

 

图3: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全景(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7/mw690/002uVIqVgy6YDD5ga2O86&690

 

 

 

 

 

图4:长春园宫门区及南部广场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8/mw690/002uVIqVgy6YDD6lwsT17&690

 

 

 

 

 

图5:长春园宫门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3/mw690/002uVIqVgy6YDD8kFZO5c&690




 

 

图6:长春园宫门左门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3/mw690/002uVIqVgy6YDD9VhfKbc&690


 

 

 

 

图7:长春园宫门右门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2/mw690/002uVIqVgy6YDDaYUC7bb&690

 

 

 

 

图8:长春园宫门西朝房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3/mw690/002uVIqVgy6YDDtLHxw02&690

 

 

 

 

 

 

图9:西朝房西墙基槽底部的三合土灰土基础及其下面的柏木地钉和桩眼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0/mw690/002uVIqVgy6YDDxdZ8Za9&690

 

 

 

 

图10:长春园宫门东朝房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9/mw690/002uVIqVgy6YDDBqwZyc8&690


 

 

 

图11:长春园宫门外广场南部影壁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3/mw690/002uVIqVgy6YDDGjfP482&690

 

 

 

 

 


图12:长春园宫门外影壁西段基础下面的柏木地钉遗迹解剖情况(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2/mw690/002uVIqVgy6YDDToCpX71&690

 

 

 

 


图13:长春园宫门外广场南部地下排水道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4/mw690/002uVIqVgy6YDE0eF5P5d&690


 

 

 

 


图14:澹怀堂院外东值房遗址1(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2/mw690/002uVIqVgy6YDEKks0r8b&690

 

 

 

 

 

图15:澹怀堂院外东值房遗址2。

http://s15/mw690/002uVIqVgy6YDEyMlTE2e&690

 

 

 

 

 

图16:澹怀堂院外东值房遗址3。
http://s16/mw690/002uVIqVgy6YDEA6Ozd1f&690

 

 

 

 

 

图17:澹怀堂院外西值房遗址1。
http://s13/mw690/002uVIqVgy6YDEBC4Gw3c&690

 

 

 

 

图18:澹怀堂院外西值房旁的假山石。
http://s6/mw690/002uVIqVgy6YDEPjd5Pf5&690



 

 


图19:澹怀堂牌楼门及影壁遗址。

http://s11/mw690/002uVIqVgy6YDEh5VhMda&690

 

 

 

 

 

图20:澹怀堂前牌楼门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6/mw690/002uVIqVgy6YDEivZyJ45&690

 

 

 

 

 

图21:澹怀堂东掖门及其两侧山墙遗址。
http://s15/mw690/002uVIqVgy6YDElyT7g9e&690

 

 

 

 

 

图22:澹怀堂左侧山墙遗址。
http://s7/mw690/002uVIqVgy6YDEncw5Mb6&690

 

 

 

 

图23:澹怀堂西掖门遗址
http://s14/mw690/002uVIqVgy6YDEojBVz2d&690

 

 

 

 

 

图24:澹怀堂西掖门右侧山墙遗址1。
http://s9/mw690/002uVIqVgy6YDErhZiM68&690

 

 

 

 

 

图25:澹怀堂西掖门右侧山墙遗址。
http://s14/mw690/002uVIqVgy6YDEsiEYB3d&690


 

 

 

 

图26:澹怀堂大殿基址1(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5/mw690/002uVIqVgy6YDTViOAe6e&690

http://s1/mw690/002uVIqVgy6YDU2T2TKb0&690

 

 

 

图27:澹怀堂大殿基址2。
http://s4/mw690/002uVIqVgy6YDU418cP33&690

 

 

 

 

 

图28:澹怀堂大殿基址3。
http://s9/mw690/002uVIqVgy6YE14QLDWe8&690


 

 

 

 

 

图29:澹怀堂大殿北侧基槽底部残存的柏木地钉及桩眼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2/mw690/002uVIqVgy6YDY9V9sD1b&690

 

 

 

 

 

图30:澹怀堂大殿北侧基槽底部桩木基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5/mw690/002uVIqVgy6YDU7wIzQ8e&690

 

 

 

 

 

图31:澹怀堂大殿残存的柱础石(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4/mw690/002uVIqVgy6YDU9mZSXe3&690

 

 

 

 

 

图32:澹怀堂大殿后门台阶东侧砖砌花盆基座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4/mw690/002uVIqVgy6YDUbaROZ4d&690

 

 

 

 

 

 

图33:澹怀堂大殿台基南侧压条石和月台三合土台面及西侧陡板石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3/mw690/002uVIqVgy6YDUc46no22&690

 

 

 

 

 

图34:澹怀堂大殿西北角三合土及柏木地钉基础解剖情况(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3/mw690/002uVIqVgy6YDUdxqZSec&690

 

 

 

 

 

图35:澹怀堂台基北侧月台残存的火烧砖面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0/mw690/002uVIqVgy6YDUj1kMxf9&690

 

 

 

 

 

 

图36:澹怀堂月台东侧台阶残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4/mw690/002uVIqVgy6YDV65PW3b3&690

 

 

 

 

 

图37:澹怀堂月台后门台阶残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2/mw690/002uVIqVgy6YDV7IUiffb&690

 

 

 

 

 

图38:澹怀堂月台前台阶残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0/mw690/002uVIqVgy6YDV8WVGF89&690

 

 

 

 

 

图39:澹怀堂月台西侧残存的陡板石、台阶及散水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2/mw690/002uVIqVgy6YDVavtZf91&690

 

 

 

 

图40:澹怀堂东配殿基址1(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2/mw690/002uVIqVgy6YDUeNFZFab&690

 

 

 

 

 

图41:澹怀堂东配殿基址2。
http://s4/mw690/002uVIqVgy6YDUg7x4f13&690

 

 

 

 

图42:澹怀堂东配殿基址3。
http://s6/mw690/002uVIqVgy6YDUhHfHT55&690

 

 

 

 

 

图43:澹怀堂西配殿基址1(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4/mw690/002uVIqVgy6YDUpjW7153&690

 

 

 

 

 

图44:澹怀堂西配殿基址2。
http://s5/mw690/002uVIqVgy6YDUrbwpeb4&690

 

 

 

 

 

图45:澹怀堂西配殿基槽底部桩木(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0/mw690/002uVIqVgy6YDUsZFK969&690

 

 

 

 

 

 

图46:澹怀堂西配殿西侧基槽的三合土基础与下面的柏木钉及桩眼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9/mw690/002uVIqVgy6YDULvh5C58&690


 

 

 

 

图47:澹怀堂后院西半部回廊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0/mw690/002uVIqVgy6YDUx2wbL19&690

 

 

 

 

 

图48:澹怀堂南侧回廊东段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6/mw690/002uVIqVgy6YDUE6Bcj9f&690

 

 

 

 

 

图49:澹怀堂东侧回廊遗址1。
http://s1/mw690/002uVIqVgy6YDUAph60f0&690

http://s1/mw690/002uVIqVgy6YDUBFzzyf0&690

 

 

 

 

图50:澹怀堂东侧回廊遗址2。
http://s9/mw690/002uVIqVgy6YDUCEg2Yd8&690

 

 

 

图51:澹怀堂东侧回廊遗址。

http://s16/mw690/002uVIqVgy6YDZiE1hJ4f&690

 

 


 

 

图52:澹怀堂南侧回廊西段基址(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6/mw690/002uVIqVgy6YDUQ4khx6f&690

 

 

 

 

图53:澹怀堂西侧回廊遗址1。

http://s13/mw690/002uVIqVgy6YDZPclS45c&690




 

 

 

图54:澹怀堂西侧回廊遗址2。

http://s15/mw690/002uVIqVgy6YDUVrtIqae&690

 

 

 

 

图55:澹怀堂西侧回廊遗址3。

http://s8/mw690/002uVIqVgy6YDZZZxMH57&690

 

 


http://s1/mw690/002uVIqVgy6YDUYwgZWc0&690

 

 

 

 

 

图56:澹怀堂西侧回廊烧焦的柱础石。
http://s12/mw690/002uVIqVgy6YDV09gin0b&690



 

 

图57:东排水道(主排水道)由南向北延伸的一段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2/mw690/002uVIqVgy6YDVK6ZJn41&690

 

 

 

 

 

 

图58:东排水道(主排水道)最后拐向东北、抵达湖岸的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3/mw690/002uVIqVgy6YDVLvFWG72&690

 

 

 

 

 

图59:东排水道北端排水口及基础解剖情况(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4/mw690/002uVIqVgy6YDVNbqVf9d&690

 

 

 

 

 

图60:东侧第四支分水道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4/mw690/002uVIqVgy6YDVPiBhbfd&690

 

 

 

 

图61:澹怀堂东排水道遗址1。
http://s13/mw690/002uVIqVgy6YDVS4aGo4c&690

http://s11/mw690/002uVIqVgy6YDVU8CTwea&690

 

 

图62:澹怀堂东排水道遗址2。

http://s4/mw690/002uVIqVgy6YE0oqH7l23&690

 

 

 

 

 

图63:澹怀堂东排水道遗址3。
http://s2/mw690/002uVIqVgy6YDVWsxwZe1&690

 

 

 

 

 

图64:澹怀堂东排水道遗址4。
http://s12/mw690/002uVIqVgy6YDVXO3Y75b&690

 

 

 

 

 

 

图65:澹怀堂东排水道遗址5。
http://s6/mw690/002uVIqVgy6YDVZGx0xc5&690

 

 

 

 

图66:西排水道(主排水道)南北向一段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14/mw690/002uVIqVgy6YDW9sU4B2d&690

 

 

 

 

 

 

图67:西侧第二支分水道之南北向水道遗迹(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5/mw690/002uVIqVgy6YDWaQxkU14&690

 

 

 

 

 

图68:澹怀堂西排水道遗址。

http://s1/mw690/002uVIqVgy6YDWf86isc0&690

 

 

 

 

 

 

图69:众乐亭基址1(引自《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

http://s3/mw690/002uVIqVgy6YDWmtqts82&690

 

 

 

 

 

图70:众乐亭基址2。
http://s9/mw690/002uVIqVgy6YDWnCEdOb8&690

 

 

 

 

 

 

图71:澹怀堂遗址上的猫1。

http://s10/mw690/002uVIqVgy6YE0PnmGJ29&690

 

 


http://s15/mw690/002uVIqVgy6YDWp6QFwbe&690
图72:澹怀堂遗址上的猫2。
http://s13/mw690/002uVIqVgy6YDWrAkkk4c&690

 

 

 

 

 

图73:澹怀堂遗址上的猫3。
http://s3/mw690/002uVIqVgy6YDWsSaXg1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