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记忆(82):铸钟娘娘庙

标签:
铸钟娘娘庙真武庙钟楼铸钟厂杂谈 |
一、铸钟娘娘庙之兴建与传说
铸钟娘娘庙,全名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庙之得名缘由,据《北平旅行指南》记载:“娘娘本一妙龄少女,明时钟鼓楼之钟乃铁钟,声尖锐更不壮观,清欲改铸铜钟,令女父监制。然钟巨不易制,延命日久,女恐父得罪,伪托参观,乘人不备,忽投身入炉,钟始成。工人居民感其孝,遂建庙以祀,俾资纪念。”传说之另一版本云:“元初敕铸铜钟时,所派之监工大臣姓邓佚其名,其女殉身救父如前述。”
然而,根据庙宇的碑刻,可知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在清乾隆五十年以前的名称是真武庙,道光七年以后的名称是娘娘庙,由真武庙改称铸钟娘娘庙应发生在清乾隆五十年到道光七年这段时间,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的前身应是真武庙。 1958 年9 月北京市对铸钟娘娘庙进行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该庙前殿内仍有一高约2.5 米的泥坐真武像。
庙宇的始建年代,应该是在明永乐年间或之后。明代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百分之百都建真武庙。铸钟娘娘庙中的明万历八年(1580年)刘效祖撰《重修真武庙碑记》载:“国朝设立监局司厂衙门多建北极玄武庙于内、塑像其中而祀之者何也?缘内府乃造作上用钱粮之所,密迩宫禁之地,真武则神威显赫,祛邪卫正,善除水火妖媚之患。成祖靖难时阴助之功居多,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莫不建庙而祀之。” 可见,明朝设立监局司厂衙门中建真武庙的目的,一是真武大帝善于除水火之患,二是明成祖(即永乐皇帝)在靖难之役时,真武大帝有阴助之功,所以要建庙而祀之。鼓楼西铸钟厂是明代铸钟之所,明代铸钟厂中建真武庙是合理的。
至于上述《北平旅行指南》中记载的传说,因为铸钟娘娘庙的前身是真武庙,那此庙是为祭祀铸钟娘娘而建的说法就不能成立。另外,铸钟娘娘又称金炉圣母,娘娘和圣母一般应是指地位较高的女神,作为监工的女儿,是不应该称作圣母的。如遵化铁厂奉祀的为救其父而投炉的二女就称金、火二仙姑。与北京铸钟厂铸钟娘娘的传说相似的内容见于南京铸钟厂关于钟神的传说。《白下琐言》载:“倒钟厂钟卧于地 ,半陷土中。相传铸时屡不成,督工者将获谴,有幼女伤父不免,投身火中以殉,遂为钟神。”因此,北京铸钟厂铸钟娘娘的传说应该是根据以上类似传说编造出来的。
北京铸钟厂铸钟娘娘不是监工的女儿,那她又是谁呢?铸钟娘娘即金炉圣母应是女娲。女娲因炼五色石补天而成为铸造业的行业神。(乾隆)《博山县志》卷二《祀典》载:“炉神庙,在洪教寺后,业玻璃者所建,祀古女娲氏,取义于炼五色石以补天也,系民间私祭。” 炉神庙是明万历年间山东博山琉璃行业所建,该庙圣母殿内供奉的正是女娲娘娘。在古代山西忻州地区,铸造业祭祀“炉神圣母”, “炉神圣母”应是女娲。明代铸钟厂是明政府铸钟场所,在此地的真武庙中祭祀铸造业行业神——女娲也是合理的。
明代的真武庙之所以后来又改称铸钟娘娘庙,原因是到了清代,该庙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上文已提到,铸钟厂建立的目的,一是真武大帝善于除水火之患,二是明成祖在靖难之役时,真武大帝有阴助之功。在明代,真武庙是铸钟厂的厂庙。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该庙作为厂庙的作用逐渐消失,由于该庙靠近钟楼,把它与钟楼上的大钟联系在一起似乎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于是,奉祀主神就由真武大帝变成了铸钟娘娘,庙名也由真武庙改称铸钟娘娘庙。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和填写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六月的北平市铸钟娘娘庙寺庙法物登记表中没有提及真武大帝,这进一步印证了真武大帝已经不再是该庙所祀主神。如《北平旅行指南》一书在谈到“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时载:“庙在鼓楼迤西铸钟厂,殿凡二层,前祀关帝,后祀铸钟娘娘…… ” 从这些描述已经看不出该庙与真武大帝有什么关系。
引自《试谈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二、铸钟娘娘庙之历史沿革与遗存
真武庙在明代建成后,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它经过了清顺治、乾隆、道光及民国4 次重修。
铸钟厂真武庙因年久失修,殿宇渗漏、颓坏,清顺治八年,信士弟子庞成功对其捐资重修,当时王守道为该观主持。此时,该庙前殿祀真武大帝,左右分别祀关帝和龙王,后殿祀金炉娘娘。乾隆五十年,真武庙内金炉娘娘大殿三间因年深日久而渗漏损坏,由于重修所需钱粮浩大,独力难成,时任主持王志诚募化十方施主,鼎新金炉娘娘大殿、彩塑金身。道光七年,时任主持黄宗禄向上驷院司理圈厩长信官彭礼寿募化重修了渗漏不堪的金炉圣母大殿三间、真武帝大殿六间、山门三间。
据出版于民国二十四年的《北平旅行指南》一书记载,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当时有殿两层,前殿祭祀关帝,后殿祭祀铸钟娘娘。据调查人张伯英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调查填写的北平市铸钟娘娘庙寺庙登记表,该庙属于女冠庙;位于内五区鼓楼西铸钟厂14 号;民国十八年(1929 年)重修;曾义明任主持;有房屋20 间,土地2 亩1分5 厘;偶像有金炉圣母、关帝、吕祖、灵官、配像等共29 尊,均为泥质;礼器有木漆花瓶4 个、木漆蜡阡4 个、木五供2 堂、木漆香炉4 个;法器有铁钟1 口、铜磬1 口、铁磬3 口、鼓1 面、木鱼1 个;经典有全真经1 本;雕刻有石碑2 座、神龛2 座;其他还有供桌7 张、柏树2 棵、槐树1 棵;有庙照1 件;有女道士2 人:曾义明,72 岁,河北固安人,幼年出家,教育程度为识字,由师传授,于民国十四(1925 年)接任主持;徒弟孙礼焕,60 岁,河北大兴人,民国八年(1919 年)出家。每年补助道教会经费洋6 元;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神外自住出租。
据1958 年9 月北京市文物普查时填写的《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铸钟娘娘庙位于西城区果子市办事处铸钟厂14 号。该庙坐北朝南,三重殿。山门一间,面阔4.30 米,进深4.90 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大式做法,纸糊顶棚,前砖券门口,棋盘大门两扇,首有额书:“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前殿三间,面阔9.60 米,进深4.50 米,硬山,箍头脊,仰瓦灰梗,小式做法,普通式样门窗;中殿三间,面阔12.10 米,进深12.00 米,硬山,二卷勾联搭,前箍头脊,后调大脊,大式做法;配殿东西各三间,硬山,箍头脊,合瓦顶,大式做法;后殿三间,面阔12.00 米,进深8.40 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大式做法,五架梁,六檩澈上明造,六抹方格门,四抹方格窗。(见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建筑格局示意图)附属文物有:后殿内有泥坐娘娘、文士相共9 个(残毁);前殿内有泥坐真武一,高约2.50 米;吕祖一,高约1.50 米,另有泥坐、站佛共20 个,高者为1.80 米,小者为0.50米;另有碑4 块,如前文所述。此时,该庙西、南二面为铸钟厂,其余二面靠民居;建筑已老旧;该庙归街道生产合作社使用,道教组管理。
以上部分引自《试谈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铸钟娘娘庙的位置,民国二十五年门牌号是内五区鼓楼西铸钟厂14 号,1951 年门牌号是西四区旧鼓楼大街西铸钟厂14 号,1958 年门牌号是西城区果子市办事处铸钟厂14 号,20 世纪80 年代门牌号是西城区小黑虎胡同24、26 号。该庙现已被完全拆除。至于其拆毁的时间,有的说是在2000年前后。引自《试谈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有的走访居民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已彻底拆毁。引自庾华《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考》。另据写于2013年的《神秘的铸钟娘娘庙》一文介绍:“铸钟娘娘庙的原址就在小黑虎胡同24号院。可惜的是,这个庙现在已经完全不见踪影,连山门都找不到了。……山门的位置就在院落的南侧,居民们说,早在七八年前,这块地方还剩了两座铸钟娘娘庙的偏殿,当时被某单位当做办公室,后来就给拆了。”据此则铸钟娘娘庙之彻底消失,或当在2005年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在铸钟胡同发现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的牌匾(另一说为,石匾征集于北京德胜门城楼附近的居民区),现藏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参见庾华《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考》以及《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这恐怕是铸钟娘娘庙唯一的遗存了。
图1:铸钟娘娘庙牌匾,上世纪8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发现于铸钟胡同(引自《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
http://s1/mw690/002uVIqVgy6YTVWCbBu50&690
图2:铸钟娘娘庙石匾拓片(引自庾华《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考》)。
http://s6/mw690/002uVIqVgy6YX9StmDjf5&690
图3:铸钟娘娘庙平面示意图(引自《试谈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http://s12/mw690/002uVIqVgy6YWOsp8xR8b&690
图4:原置于钟楼的更钟,后被弃置于鼓楼墙外西北角数百年,现藏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引自《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
http://s5/mw690/002uVIqVgy6YTVXBS4c04&690
图5:钟楼铜钟(明永乐)(引自《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
http://s1/mw690/002uVIqVgy6YTW0hIhqe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