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记忆(79):圆明园绮春园涵秋馆与生冬室遗址

(2015-12-13 15:05:28)
标签:

圆明园

绮春园

涵秋馆

生冬室

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

 

 

圆明园绮春园中有几处以春、夏、秋、冬四季时序命名的景点,包括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与生冬室。然而,时至今日,敷春堂与清夏斋殿宇基址已无踪迹,后者之流杯亭基座则被置于西洋楼远瀛观遗址东侧;唯有涵秋馆与生冬室原址上尚有较多遗迹可寻。

 

涵秋馆遗址

涵秋馆,位于敷春堂北边偏西。本景为一南北长岛,东、北两面皆为湖,西侧亦为河池,主景涵秋馆居北部。它于嘉庆十年(1805)左右建成,十五年(1810)又有添改建。

北临后湖的涵秋馆为南向七间双工字大殿,外檐悬“涵秋馆”匾。前后殿皆为七间,前后有廊。前殿月台面阔五间。后殿有东西抱厦各一间。前后殿之间为东西双穿堂殿各三间。双工字殿中间为叠石喷泉即水法,殿东墙外设高台蓄水方池供水。蓄水池西院翠竹蔽荫。涵秋馆前后殿似皆设有仙楼,前殿楼梯在西梢间后廊,后殿楼梯则在东梢间北侧。

涵秋馆后殿东经套殿折而北有南向三间殿。殿西接抱厦一间。东套殿,中段为田字形四间,南北各接一间。

涵秋馆东山外侧山凹处,有点景之物,即仙人承露台,亦称露水神台。为山石丛中建高台,上竖铜铸托盘仙人,寓意承接天降甘露。仙人面东,台前有四柱石栏。

涵秋馆南为岩中趣,东向临湖殿宇三间,有前后廊,外檐挂“岩中趣”匾。似为敞轩,地处山水间,岸边有叠石。岩中趣南边有临水八方亭,从《圆明园匾额略节》看,此亭外檐似悬“饮绿亭”匾。以上部分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生冬室遗址

生冬室,位于绮春园中部。乾隆时期称明善堂,堂西有净室,似有人(比如公主)园居。经乾隆嘉庆间大规模修缮改建后,堂额易作“含淳堂”,后又易额“生冬室”。它为南向七间,接前抱厦三间、后抱厦五间大殿。殿内中层殿西间西南部设有戏台。戏台额曰“阆苑仙音”,戏台门两边匾额分别为“云璈”、“广乐”。殿之中层东间地面铺瓷砖。中层殿东接套殿三间,西侧亦犹如此。

道咸时期,生冬室是皇太后园居游乐的主要处所之一。据《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记载,生冬室室内戏台主要是花唱和演“小人戏”(即幼年学生演戏)。咸丰二年(1852)七月十七日这天,由升平署给皇贵太妃、如皇贵太妃等在生冬室“花唱”,从上午九时(巳初)一刻一直演到下午四时(申正)一刻,开场和团场则由“小人”演“福禄寿”等22分钟。

生冬室东套殿东南连有菡萏榭,为南向殿二间,前后有廊。菡萏即荷花,前池当以荷为胜。榭东北之南向三间抱厦房,外檐悬“含韵”匾。连接菡萏榭与生冬室东套殿的三间西向房,疑为平台房。以上部分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尽管涵秋馆与生冬室尚有遗迹可寻,但其展示却极其不尽如人意。据《圆明园百景图志》记载:“圆明园罹劫后,涵秋馆遗址曾为一处居民点。1986年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拆迁民居。次年廓清古建基址,界定遗址范围,立石刻图以志。”然而,近几年遗址上却搭建起一座平台,夏季时用以展示花卉,殿宇基址全部被覆盖于其下。石碑似未能恰当地立于遗址所在地,准确指示遗址位置。绮春园中虽有路标指示通往涵秋馆之路径,但在如此情况下,游客几乎不可能注意到遗址所在。生冬室遗址有大量石构件及太湖石存在,但上面并未竖立石碑对其进行介绍。遗址旁搭建起一座舞台,夏季时用以举行演唱会,职是之故,大量游客聚集于此,不过,在欣赏歌曲之余,却完全不会留意近在咫尺的遗址。圆明园于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应当是在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像圆明园绮春园中的涵秋馆与生冬室遗址,甚至都没有任何展示,如此遑论“全国性示范意义”?

 

 

图1:涵秋馆遗址。殿宇遗址被覆盖于此平台之下。

http://s14/mw690/002uVIqVgy6XJJt2SMl6d&690

 

 

 

 

 

图2:覆盖于平台之下的涵秋馆遗址1。
http://s13/mw690/002uVIqVgy6XJJxUWle7c&690

 

 

 

 

 

图3:覆盖于平台之下的涵秋馆遗址2。
http://s1/mw690/002uVIqVgy6XJJVn2co00&690


 

 

 

图4:涵秋馆遗址上散落的石构件。
http://s12/mw690/002uVIqVgy6XJJAmYf94b&690

 

 

 

 

 

图5:现存于中山公园内的圆明园涵秋馆仙人承露盘基座。

http://s2/mw690/002uVIqVgy6XJWcDzix11&690

 

 

 

图6:生冬室遗址1。
http://s1/mw690/002uVIqVgy6XJJDfho430&690

 

 

 

 

图7:生冬室遗址2。
http://s1/mw690/002uVIqVgy6XJJH8vIIe0&690

 

 

 

 

 

图8:生冬室遗址上散落的太湖石。
http://s8/mw690/002uVIqVgy6XJJFxaXJ47&690

 

 

 

 

图9:生冬室遗址上的太湖石。
http://s3/mw690/002uVIqVgy6XJK81u5Y62&690

 

 

 

 

图10:生冬室遗址上散落的石块1。
http://s13/mw690/002uVIqVgy6XJKawI5m9c&690

 

 

 

 

 

图11:生冬室遗址上散落的石块2。
http://s7/mw690/002uVIqVgy6XJKcN85Eb6&690

 

 

 

 

图12:生冬室遗址,此处似为一处殿宇基址。
http://s15/mw690/002uVIqVgy6XJKeJ3DE1e&690

 

 

 

 

图13:生冬室遗址上散落的石构件1。
http://s14/mw690/002uVIqVgy6XJKj6CxDbd&690

 

 

 

 

图14:生冬室遗址上散落的石构件2。
http://s7/mw690/002uVIqVgy6XJKllStg96&690

 

 

 

图15:生冬室遗址上散落的石构件3。

http://s7/mw690/002uVIqVgy6XJLBA0eOa6&690

 


http://s12/mw690/002uVIqVgy6XJKo4Bv57b&690

图16:生冬室遗址上散落的石构件,似为一柱础石残件。
http://s3/mw690/002uVIqVgy6XJKqDaNA9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