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天道》
(2015-07-28 16:25:44)
标签:
独木垂钓归去来兮天道译文 |
分类: 老庄哲学 |
天道运而无所积(天地之道自然运行没有停止),故万物成(所以万物繁育生长);帝道运而无所积(帝王之道顺天而行而没有积滞),故天下归(所以天下归于一统);圣道运而无所积(圣贤之道畅行天下而没有堵塞),故海内服(所以万民心悦诚服)。明于天(懂得天地之理),通于圣(熟通圣贤之道),六通四辟(六方畅通四面开放),于帝王之德者(具有这种大德的帝王),其自为也(他顺其自然而为),昧然无不静者矣(天下和谐安定、虚静无声)。圣人之静也(圣人的虚静),非曰静也善(不是因为虚静美好),故静也(因此追求虚静);万物无足以铙心者(而是因为世间万物无法扰动他的内心),故静也(所以内心虚静)。水静则明烛须眉(水面平静能够分明照见人的胡须眉宇),平中准(水平标准),大匠取法焉(是工匠衡量物体是否水平的方法)。水静犹明(平静的水面能够如此明亮),而况精神(何况人平静的内心)!圣人之心静乎(圣人沉寂虚静的内心)!天地之鉴也(能够映照天地),万物之镜也(是可鉴万物的明镜)。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是天地平和安定的条件而且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故帝王圣人休焉(所以帝王圣人安定于这样的心境)。休则虚(安定才能虚静),虚则实(虚静才能充实),实则伦矣(充实才能秩序井然);虚则静(虚无才能寂静),静则动(寂静才能灵动),动则得矣(灵动才能使得万物各得其所);静则无为(虚静才能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万事才能顺其自然各尽所能);无为则俞俞(无为才能恬静愉悦),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内心恬静愉悦也就无忧无患),年寿长矣(人因此能够长寿)。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万物之本也(是万物的根本)。明此以南乡(懂得这个根本的帝王),尧之为君也(能够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明此以北面(懂得这个根本的臣子),舜之为臣也(能够成为舜帝时代那样功业卓著的臣子)。以此处上(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心境治理天下),帝王天子之德也(能够成就帝王天子的功德伟业);以此处下(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心境教化万民),玄圣素王之道也(能够完成至圣先师无冕之王的道行)。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心境隐居深山江湖),山林之士服(退居山林能够成为山林隐士);以此进为而抚世(进取为官能够安抚一方),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能够功名显赫天下共赞)。
静而圣(具有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德行的人,静心于室能够成为贤德圣人),动而王(驰骋天下能够成就帝王功业),无为也而尊(无为能够得到万民的尊崇),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返璞归真天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媲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明白天地之理),此之谓大本大宗(是做人的最大根本最大宗旨)。与天和者也(与天地和谐相处),所以均调天下(天下能够风调雨顺),与人和者也(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与人和者(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谓之人乐(叫做人乐);与天和者(人与天地之间和谐相处),谓之天乐(叫做天乐)。
庄子曰(庄子说):吾师乎(大道啊我的大宗师)!吾师乎(大道啊我的大宗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你的恩泽施与万世,并不是为了表示你的仁爱之心),长于上古而不为寿(你从天地形成开始直到现在而不是为了长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你覆载天地塑造世间万物而不是为了彰显你的巧计),此之谓天乐(这就是你的快乐)。故曰(所以说):知天乐者(能够与大道同乐的人),其生也天行(他活着与天地同行),其死也物化(他死去化为尘土与万物同在)。静而与阴同德(与大道同乐的人虚静之时具有阴气的德性),动而与阳同波(动作之时与阳气同时运行)。故知天乐者(由此可知与大道同乐的人),无天怨(对天地没有怨恨),无人非(对人没有非议),无物累(不被外物所累),无鬼责(不被鬼魅伤害)。故曰(所以说):其动也天(与大道同乐的人像苍天一般活动自由),其静也地(像大地一样沉静敦厚)。
一心定而王天下(他们沉静安定能够统御天下);其鬼不祟(鬼魅不敢作怪),其魂不疲(人心能够安定),一心定而万物服(他们沉静安定万物能够自然生长)。言以虚静推于天地(由此而言虚静作用于天地之间),通于万物(通达万物之中),此之谓天乐(这就是所说的天乐)。天乐者(天乐),圣人之心(是圣人纯净的心境),以畜天下也(天乐孕育了天地万物)。
夫帝王之德(帝王君主的德性),以天地为宗(是以天地大道作为宗旨),以道德为主(以通达大道作为根本追求),以无为为常(以无为作为治理天下的常理)。无为也(以无为方式治理天下),则用天下而有余(天下万物繁育生长用之有余);有为也(用有为方式治理天下),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天下万物就会用之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所以说古人推崇无为而治)。
上无为也(帝王君主尊崇无为),下亦无为也(天下百姓也会尊崇无为),是下与上同德(这就是上下一致同心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臣下与君主同德则不必区分君臣等级关系)。下有为也(臣下做事圆满),上亦有为也(君主治国有道),是上与下同道(这就是上下齐力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下同道则不需要推崇君主统治地位)。上必无为而用天下(帝王君主必须用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那么天下万物必定有所作为而被天下万民所用),此不易之道也(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故古之王天下者(所以古时候治理天下的帝王),知虽落天地(虽然懂得天地之间万事之理),不自虑也(但是他们不忧心自虑);辩虽雕万物(他们的言辞虽然能够描绘万物),不自说也(但是他们从不表白);能虽穷海内(他们虽然具有熟通天下的智慧才能),不自为也(但是他们却不自以为是)。
天不产而万物化(苍天不是有意产生万物而万物自然造化生成),地不长而万物育(大地不是有意长出万物而万物自然繁育生长),帝王无为而天下功(这就是帝王无为治理天下而取得的功业)。故曰莫神于天(所以说没有任何神奇的伟力能够与天相比),莫富于地(也没有任何丰厚富足能够与大地相比),莫大于帝王(没有任何人的功绩可以与帝王相比)。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因此说帝王君主的德性是与天地大道相适应的)。此乘天地驰万物(这就是乘兴于天地之间驰骋于万物之中),而用人群之道也(而且适用于天下百姓的大道)。
本在于上(帝王君主掌握着治理天下的根本),末在于下(臣民百姓从事着治理天下的末梢细节),要在于主(纲要掌握于帝王手中),详在于臣(具体详情分布于臣民百姓之中)。三军五兵之运(三军将士的调动使用),德之末也(是德性的枝节末梢之事);赏罚利害(赏罚的厉害作用),五刑之辟(五刑的设置实施),教之末也(是教化万民的枝节末梢之事);礼法度数(礼仪章法的重重设定),形名比详(各种形式名目的比比罗列),治之末也(是治理天下的枝节末梢之事);钟鼓之音(钟鼓琴瑟之音),羽旄之容(乐舞华彩的仪容),乐之末也(是乐舞的枝节末梢之事);哭泣衰绖(披麻戴孝),隆杀之服(丧葬方式),哀之末也(是哀悼祭奠逝者的枝节末梢之事)。此五末者(这五大末梢之事),须精神之运(需要内心精神的调动运用),心术之动(是心术的使用),然后从之者也(心术的作用驱使人们随从)。
末学者(从事这些枝节末梢琐事研究的学者),古人有之(古时候就有),而非所以先也(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现在才有)。君先而臣从(他们认为:君主主导在先而臣民随从在后),父先而子从(父亲主导在先而子女随从在后),兄先而弟从(兄长主导在先而兄弟随从在后),长先而少从(长辈主导在先而晚辈随从在后),男先而女从(男人主导在先而女人随从在后),夫先而妇从(丈夫主导在先而妻子遂从在后)。夫尊卑先后(高贵的领先主导卑微的随后跟从),天地之行也(这是天地万物的所遵循的规则)。故圣人取象焉(圣人正是通过观察这些现象),天尊地卑(认为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是神明予以确立的尊卑地位关系)。春夏先(春夏在先),秋冬后(秋冬在后),四时之序也(这是四季的运行秩序)。万物化作(万物的孕育成长),萌区有状(有初始萌芽状态),盛衰之杀(有繁盛衰落阶段),变化之流也(这是生命变化的自然过程)。
夫天地至神(天地之道),而有尊卑先后之序(决定了万物的尊卑先后次序),而况人道乎(更何况从属于天地之道的人道)!宗庙尚亲(宗庙祭奠推崇祖宗至亲),朝廷尚尊(朝廷崇尚帝王的尊贵地位),乡党尚齿(乡邻崇尚德高望重的老者),行事尚贤(做事崇尚德行高尚的贤人),大道之序也(这是人道的序列关系)。语道而非其序者(谈论人道却不遵从人道的序列关系),非其道也(不是真正的人道);语道而非其道者(谈论大道而否认人道的存在),安取道(又如何去遵从大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所以古时候深明大道至理的人),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首先要懂得大道的存在,而后再去认识并遵从大道),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首先要遵从大道然后再去认识人道的仁义关系),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首先要认识人道的仁义关系,然后再遵守人道的仁义秩序),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首先要遵守人道的仁义秩序,然后再探讨其中的形式和概念),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首先要明白人道的形式概念,然后再遵守应用这些形式概念),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首先要遵守应用这些人道的形式概念,然后再去体悟其中的根本原因),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首先要体悟人道形式概念的根本原因,然后再去探寻其中的是非区别),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首先要明确是非区别,然后再去实施赏罚举措)。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赏罚举措应用得当愚昧与智慧才能处于各自相应的位置),贵贱履位(高贵与卑贱才能够各就各位),仁贤不肖袭情(仁义的贤人不屑于承袭仁义之情)。必分其能(因此必须区分高贵卑贱的才能差别),必由其名(必须符合各自的名分地位)。
以此事上(掌握运用这些关系可以成就帝王功业),以此畜下(能够养育天下万民)。以此治物(运用这些关系能够治理万物),以此修身(能够修身养性)。知谋不用(懂得以上所说的这些道理而不擅自使用),必归其天(必将顺应大道顺从天意),此之谓太平(这就能够缔造所谓的太平盛世),治之至也(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故书曰(古书上讲):有形有名(天下万物皆有其形式和名称)。形名者(形式和名称的设立),古人有之(古时候就有),而非所以先也(并不是今人的首创)。古之语大道者(古人用言语表述大道),五变而形名可举(必须通过反反复复的观察感悟才能够描述大道存在的形式并给予命名),九变而赏罚可言也(必须通过反反复复的分析研究才敢于制定赏罚举措)。骤而语形名(骤然谈论事物的形式和概念),不知其本也(并不知道其中的根本所在);骤而语赏罚(骤然谈论赏罚举措),不知其始也(并不知道其中的起始根由)。倒道而言(背离大道而谈论形式概念),迕道而说者(抵触大道而谈论赏罚),人之所治也(这是人治的表现),安能治人(这怎么能够有效治人呢)!骤而语形名赏罚(骤然谈论赏罚举措),此有知治之具(只知道使用治人的工具方法),非知治之道(而不知道治理天下的根本之道);可用于天下(这种方式可以用来统治天下),不足以用天下(但是不足以有效治理天下),此之谓辩士(为人治之法辩白的人),一曲之人也(是曲解背离天地大道的人)。礼法数度(礼仪法度重重设置),形名比详(形式名目比比皆是),古人有之(古时候也曾经有过),此下之所以事上(这是本末倒置是用卑微琐事干扰治理天下的根本大纲),非上之所以畜下也(不是帝王君主养育天下万民的根本方法)。
昔者舜问于尧曰(以前舜帝拜问尧帝说):天王之用心何如(您是怎样用心治理天下的)?尧曰(尧帝说):吾不敖无告(我既不傲视天下也不昭告天下),不废穷民(我不抛弃天下穷苦百姓),苦死者(穷苦百姓死了),嘉孺子而哀妇人(我抚恤他的妻儿)。此吾所以用心已(这就是我所谓的用心治理)。舜曰(舜帝说):美则美矣(您这样做好是好),而未大也(但这不是治国的根本大事)。尧曰(尧帝说):然则何如(你认为什么是治国的根本大事)?舜曰(舜帝说):天德而出宁(天德畅行天地安宁),日月照而四时行(日月光照四季运行),若昼夜之有经(如同昼夜有先后秩序),云行而雨施矣(如同云雨行天而甘霖降临)。尧曰(尧帝说):胶胶扰扰乎(天地万事纷纷扰扰)!子天之合也(你的说法与上天相合);我人之合也(我的说法与大地相合)。
夫天地者(天地之道),古之所大也(自古以来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黄帝、尧帝、舜帝共同赞美它顺应它)。故古之王天下者(古时候成就天下的帝王),奚为哉(之所以能够成就其伟业)?天地而已矣(只是顺应天地之道无为而治的结果)。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孔子西行想去周王室借阅藏书)。子路谋曰(子路出主意说):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我听说周王室主管藏书的官员叫老冉),免而归居(辞官回家了),夫子欲藏书(您想要到那里借阅藏书),则试往因焉(不妨试着前往见见他)。孔子往见老聃(孔子于是前往拜见老子),而老聃不许(然而老子却拒绝会见孔子)。于是繙十二经以说(于是孔子搬出十二经书要义说服老子)。老聃中其说(老子听到后说),曰:大谩(太啰嗦了),愿闻其要(我想听听其中的要点)。孔子曰(孔子说):要在仁义(要点在于仁义)。老聃曰(老子问):请问仁义(请问什么叫仁义),人之性邪(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曰(孔子说):然(是这样的)。君子不仁则不成(君子不讲仁义就不能成为君子),不义则不生(君子不义就不能立身天下)。仁义真人之性也(仁义是人的本真之性),又将奚为矣(离开人的本真性情还会有什么作为呢)?老聃曰(老子说):请问何谓仁义(请问什么叫仁义)?孔子曰(孔子说):中心物恺(心意中正与物相和),兼爱无私(兼爱天下公正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这就是仁义的要义)。老聃曰(老子说):意,几乎后言(哎!你后面所说的话几乎都是错误的)!夫兼爱(兼爱天下),不亦迂乎(不也是迂腐的想法吗)!无私焉(你所说的无私),乃私也(实际是有私心杂念的)。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你这样做是想要天下万民不失去无拘无束的本真性情吧)?则天地固有常矣(天地运行自有其恒久不变的常理),日月固有明矣(日月自有永恒长明的内在规律),星辰固有列矣(星辰自有有序排列的自然秩序),禽兽固有群矣(飞禽走兽固有其群居繁衍的种群关系),树木固有立矣(花草树木固有其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原因)。夫子亦放德而行(你应该放任你的本真德性去行事),循道而趋(顺从大道而前行),已至矣(这样的话);又何偈偈乎揭仁义意(又何必絮絮叨叨推行什么仁义),夫子乱人之性也(你这是在扰乱人性啊)!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士成绮拜见老子问道):吾闻夫子圣人也(我听人说你是个圣人),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我不辞长途远行来求见你),百舍重趼而不敢息(旅途奔波脚底磨出了老茧也不敢休息)。今吾观子(如今我见到你),非圣人也(觉得你不是真正的圣人)。鼠壤而余蔬(地上的老鼠啃食剩余的菜蔬),而弃妹之者(你昧心把菜蔬丢弃于地),不仁也(这是不仁义的行为),生熟不尽于前(生熟食品不尽心存放),而积敛无崖(随意堆积)。老子漠然不应(老子听后默然无语并不回答)。
士成绮明日复见(士成绮第二天再次拜见老子),曰:昔者吾有刺于子(对老子说:昨天我说的话刺伤了你),今吾心正却矣(今天我端正了内心想法),何故也(这是什么原因)?老子曰(老子说):夫巧知神圣之人(具有巧智辩白的圣人不是真正的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我自以为我不再属于那类人)。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过去人们说我是头牛我就当做自己是头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人们说我是匹马我就当做自己是匹马)。苟有其实(如果我确实是牛马),人与之名而弗受(人们这样称呼我我不接受),再受其殃(人们还会再次用这样的称呼伤害我)。吾服也恒服(所以我接受这样的称呼而且要永远接受),吾非以服有服(我不接受也得接受)。
士成绮雁行避影(士成绮像大雁一样侧身而行躲避着自己的身影),履行遂进而问(再次走上前问道),修身若何(请问怎样修身)?老子曰(老子说):而容崖然(你面容严肃),而目冲然(目光迥然),而颡頯然(额头高扬),而口阚然(欲言欲出),而状义然(状态凌然),似系马而止也(好似被绳子栓住的奔马)。动而持(持守待动),发也机(随机待发),察而审(审时度势),知巧而于泰(是巧智让你屈身于安然不动的状态),凡以为不信(我的这种说法你或许不信)。边竟有人焉(边境上就有这种人),其名为窃(这种人的名字叫窃贼)。
夫子曰(庄子说):夫道,于大不终(大道啊,大到无始无终),于小不遗(小到无一遗漏),故万物备(因此天地万物齐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广袤无边的宇宙无所不容),渊乎其不可测也(渊深无底的天地艰深莫测)。形德仁义(事物的形式名称、德行修养、仁义道德),神之末也(都是枝节末梢琐事)。非至人孰能定之(不是德性圆满的‘至人’谁能安定天下)!夫至人有世(至人在世治理天下),不亦大乎(不是也要面对天下大事吗)!而不足以为之累(然而他们并不会被天下大事所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天下百姓奋力做事而不需要至人躬身偕行),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人们明断事物的是非真假而没有私利欲望),极物之真(万物返璞归真),能守其本(安然守护着本真性情)。故外天地(至人人们忘记了天地的存在),遗万物(也忘记了万物的存在),而神未尝有所困也(由此一来至人也就不会被治国的事物所困扰)。通乎道(通达大道),合乎德(合乎德性),退仁义(放弃仁义说教),宾礼乐(摒弃礼乐法度的束缚),至人之心有所定矣(至人之心就会进一步安定下来)。”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世人珍惜书籍),书不过语(书籍不过是话语的记录),语有贵也(语言因为书籍有了珍惜的价值)。语之所贵者意也(语言的宝贵在于其中的深意),意有所随(语言的深意来源于人心的感悟)。意之所随者(语意的人心感悟),不可言传也(是不能够言传的)。而世因贵言传书(世人因为珍视古人的遗言因此而看重古人的传书),世虽贵之(世人虽然珍惜这类书籍),我犹不足贵也(然而我看觉得不足为贵),为其贵非其贵也(因为书籍的珍贵并不是真正的珍贵)。故视而可见者(所以用眼睛可以看到的东西),形与色也(比如事物的形状与色彩);听而可闻者(用耳朵可以听到的东西),名与声也(比如食物的名声与声音)。悲夫(可悲啊),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世人认为事物的形体、色彩、名声足以满足他们的性情需要)!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然而事物的形体、色彩、名声确实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性情需要)。则知者不言(然而懂得其中奥秘的人无法言说),言者不知(言说的人又不懂得其中的奥秘),而世岂识之哉(世人岂能明辨这个道理)?
桓公读书于堂上(齐恒公在堂上读书)。轮扁斲轮于堂下(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释椎凿而上(轮扁放下手中的木匠工具走到堂前),问桓公曰(问齐恒公说):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请问主公读的是谁的书)?公曰(齐恒公说):圣人之言也(圣人的书)。曰(轮扁问):圣人在乎(圣人还在吗)?公曰(齐恒公说):已死矣(早已死了)。曰(轮扁说):然则君之所读者(既然如此君主你所读的书),古人之糟魄已夫(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桓公曰(齐恒公说):寡人读书(寡人在读书),轮人安得议乎(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乱发议论的资格)!有说则可(能够说出其中的道理则可),无说则死(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我就处死你)。轮扁曰(轮扁说):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我从我制作车轮这事观察思考)。斲轮徐则甘而不可(制作车轮慢慢地做身体舒服,然而却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疾则苦而不入(快速的做身体劳累且不能合乎要求)。不徐不疾(不紧不慢地做),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得心而且应手),口不能言(这种感觉用言语无法表达)。有数存焉于其间(有些难言之隐的道理技巧隐藏在里面),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这种无法表达的东西我无法传授给我的儿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我的儿子也无法得到我的传授指教),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所以我七十岁了还在亲手制作车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古人无法传授的精华内容也随同古人一同死去了),然则君之所读者(那么君主所读的书),古人之糟魄已夫(就只剩下古人留下的糟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