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


标签:
佛学 |

世间,有太多的姿态,它们微小、自在。有些,朝夕沉落,却能在犄角旮旯处,绽放一窝光彩。在途中,它们与你,一一相见,一一作别。这些片段,发生的时候并不特别珍惜,定格之后颇耐人寻味,直接实现“见过,存底”的抵达。
潜进生活最底、最根处,并摇曳生辉的矮矬小,善于用短的心态去衡量长的沉淀,它们活成了一株株忘忧草,在风景里,找着自我的价值,确定自己的位置,并接纳着阶段性的同行者。它们,与外界的互动,以活水流动的常态呈现,正是这种自身的敞开性,源源不断地滋养了意境的外部氛围。
与之相比,高大上的追求,则充满了片甲不留的冷峻。它们,气场强大,气势逼人,骨子里渗透着傲,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曲高和寡。
对高大上一贯仰视的普世评价,没让矮矬小相形见拙,丢分失范,灭掉自身的存在感。相反,它们一头扎在自己的世界里,经营着自身的品质,活出充盈内在,独立的气场,便成了高大上点睛式的拾遗补缺,与之保持着“既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终身相依”的默契。
矮矬小的吊枝、苔藓、小花、野草,这些微妙的绝对温柔;高大上的山岩、石壁、江河、城墙,这些粗犷的相对雄壮,它们挤挤挨挨,温暖相守,共同撑起了微观与宏观的风姿绰约,用集体的优秀托举出岁月的亮点。
谁是谁的花团锦簇?谁是谁的众星捧月?谁是谁的追光?谁用耐心征服坚硬的千山?谁将美丽引导百转的流水?谁让大地成为秀色可餐的无暇美玉?让高大上答题,太贫瘠,让矮矬小定夺,太弱势,它们的共生相长,树立的才是存世的标本性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