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漫步在杜甫草堂(四)中部区域


标签:
成都杜甫草堂草堂艺术中心浣花祠盆景园草堂北邻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接上篇)由北往南(倒序)看过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的主体纪念建筑群后,再去草堂中部的草堂艺术中心、浣花祠、盆景园、北邻去看看,这块区域夹在草堂旧址区域与草堂寺区域之间。(点击可看清晰大图)

往东路过浣花深处(童缘源学堂)。

浣花深处(童缘源学堂)。

左转,去草堂艺术中心。

草堂艺术中心。

草堂艺术中心。

艺术中心旗下有草堂诗社、草堂琴社、草堂棋社和草堂传统服装社。

艺术中心院内。

艺术中心院内。

艺术中心院内。

出艺术中心,往北,再次进入花径。这是花径中段的两个入口,左(南)边的月亮门通艺术中心,右(北)边的月亮门通盆景园。

花径北侧有个小院是浣花祠,尽头那座门是花径的西入口。西入口已在《成都记忆:漫步在杜甫草堂(二)》那篇中出镜过,只不过拍的是它的外面。

浣花祠虽然与杜甫草堂在一起,但它却与杜甫没多大关联,而是为一位巾帼英雄(即浣花夫人)而建造的。非要说有关联,那就是杜甫离开成都后,浣花夫人已是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她把杜甫旧居占为己有建成了别宅,不过后来嘛她又舍宅为寺,这寺就是草堂寺。草堂寺在后续的篇子会介绍到。

浣花祠北面是盆景园。

在门口就看到了一株高大的三角梅开得正盛。

扎眼的紫红色,绚丽地开满枝头。

扎眼的紫红色,绚丽地开满枝头。

花开蓬勃热烈,与亭台楼阁相映成趣。这里的三角梅,是诗意的。

盆景园内。

盆景园内。

盆景园的东侧是杜诗书法木刻廊。

廊内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楠木镌刻作品,颇具观赏价值。我独对被称作杜甫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块木刻深有感触。为什么呢?你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说的不就是我们么?这次旅行出来,已跨过陕西、甘肃,进入四川,几天后,我们还要去重庆、湖北,最后回河南,也要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了。

几位同行在木刻廊内休息,尽管不再青春。当然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青春”也并不作青年时期、年纪轻来解释哈。

木刻廊北,还有历代诗人描写草堂诗词书法石刻作品陈列。

苏轼《堂成》书法石刻。

苏轼《暮归》书法石刻。

出盆景园,继续向北。

杜甫千诗碑。
杜甫千诗碑在草堂许多地方都能看到。起初不解其意,后来查阅资料,知是在杜甫草堂及紧邻的浣花溪公园,人们能欣赏到北宋以来历代名家书写、以石刻等形式呈现的杜甫存世诗作1455首。该工程历时三年,千个日夜,千名工匠,上千幅碑刻,成就了一部“石刻杜诗”。工程浩大啊。

杜甫千诗碑。别只把它看成一块石头当做留影的背景,要懂,懂得杜甫这些诗,懂得杜甫这个人。

“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或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诗人、学者冯至先生这句话说得太太太好了,好在哪儿?我不再啰嗦,您自个儿琢磨吧。

草堂北邻。杜诗《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写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草堂北邻即诗中提到的黄四娘的家,现在是一家茶社。

继续向北。回望草堂北邻。

杜甫草堂本篇介绍区域示意图。(点击可看清晰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