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漫步在杜甫草堂(二)茅屋故居区域(下)


标签:
成都杜甫草堂池塘失足落水南邻·花径少陵草堂碑亭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接上篇)现在杜甫草堂的茅屋故居是继承明代格局于20世纪90年代修葺的,它的南面是一片池塘,展现了杜诗中描述的“舍南舍北皆春水”的草堂环境。
同行一位大哥在走过茅屋南面池塘中这道弯曲的石径时,不慎失足落水,尽管池水并不深,但也弄湿了他整条裤子,并且把我们(包括他自己)吓得不轻。为了给他处理裤子并调整情绪,我们在池塘周围这一小片逗留了约半个小时,为此这里拍的片子较多,自成一篇吧。

我们可不敢走池中这条弯曲湿滑的石径了,老老实实沿着池塘外围东边的道路绕过去吧。

绕到池塘东南角,是茅屋南邻。杜甫曾在《南邻》这首诗中写到去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热情相待,又趁秋水初涨,陪同乘船游览,到黄昏月上,才亲自送自己归家。
南邻朱山人家现在是草堂书屋。可看门口一溜摆开的酒坛,更像是处酒家。

我在网上看到别人几年前拍的片子,此处的确是个书屋(书店)。(网络图片)

可在我的片子中,“草堂书屋”匾额不见了,满架的图书也不见了,这里成了一个饮食点了,只是在前面摆着酒坛子的那幅图中的门里,依稀能看到几本图书。难道书香真的抵不过酒香么?

南邻。

南邻。

池塘及周围。

池塘及周围。

池边竹林。

池中锦鲤。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当朋友到访时,他在诗中高兴地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今天池塘南面有两道后人修建的红墙,形成的夹道被优雅地曾作“花径”。图为花径的西入口。

我们先不去花径,而要往正门方向走,正门进来中轴线上的五重纪念性建筑才是杜甫草堂的核心部分。

当然啦,先得找一个卫生间,处理一下落水大哥的湿裤子,是吧。

花径西入口处的卫生间。

趁大哥在卫生间洗裤子,在花径西入口处闲拍几张。






池塘西边,少陵草堂碑亭。

少陵草堂碑亭。

大哥的裤子是速干的,已经干了哈。

蹭拍美女。

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少陵草堂”四字由清代果亲王允礼所书。“少陵”是杜甫的别号,少陵草堂即杜甫草堂。

碑亭旁的一只花猫。

懒洋洋地趴在哪儿。

待看到我在拍它,它爬起来了。

居然迈着猫步,直冲我走过来了。

另一只黄猫则卧在草丛中呼呼大睡。

好了,由此往南去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的主体纪念建筑群(即草堂旧址区域)看看。

杜甫草堂本篇介绍区域示意图。(点击可看清晰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