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漫步在杜甫草堂(一)茅屋故居区域(上)


标签:
成都杜甫草堂文化圣地北门茅屋故居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坐落于成都市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他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760─765),创作诗歌240余首。(点击可看清晰大图)
对老杜有所了解的人,大抵都知道他旅居成都时在友人赞助下搭的茅草棚(“草堂”算是美称啦),几间而已,仅容栖身,风雨来时,屋顶的茅草被刮跑了,屋内到处漏雨木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
那么,后来以及今天,杜甫的草堂是什么样子的呢?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唐大历年间(766─779),草堂的大部分被别人据为私宅。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随着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提升,草堂也得到了文人墨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以后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并扩建为祠宇,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从杜甫草堂的西南门(即正门)进去,可看到中轴线上的五重建筑就是后人建的草堂旧址这一块。
杜甫草堂的东邻,有一座古刹,叫草堂寺,它的历史比杜甫的草堂要早许多,始创于东晋末年,与文殊院、昭觉寺、宝光禅寺并称成都“四大精蓝”。经清代重建,整个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完好,亦有五重建筑。上世纪50年代初,草堂寺划归杜甫草堂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从杜甫草堂的南门(原草堂寺山门)进去,看到的就是这一块。
杜甫草堂的西北面,原是一处占地数十亩的私家花园,叫梅园。梅园建国后也划归草堂管理。从杜甫草堂的北门(原梅园大门)进去,看到的就是这一块。
我们今天看到的杜甫草堂, 绝不只是几间简陋的茅草屋,而是一处占地面积近300亩,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是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今天的杜甫草堂,无论从建筑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看,都不仅仅是一座草堂了。这,是穷困漂泊、万方多难的老杜绝想不到的。
在杜甫草堂拍的片子较多,拟分为茅屋故居区域(上)、茅屋故居区域(下)、草堂旧址区域、中部区域、北部区域、草堂寺区域(上)、草堂寺区域(下)、东部区域共八篇予以介绍。本篇为北门和茅屋故居区域(上)。

从武侯祠出来,坐公交去杜甫草堂,没想到下车的地方是杜甫草堂的北门,也就是后门。

后门就后门吧,尽管参观起来会有些别扭。

听秋轩。

听秋轩。

听秋轩。

北门进来这一块,因原来是私家花园,林木葱郁,小径曲折,更像是个公园。

间或有几座古建掩映在茂密的林木中。

查看地图,前方左转,寻老杜那茅屋去。

小径左侧的院子好像是个什么陈列研究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碑。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参拜杜甫草堂,必须得提及这首诗。我给同行在讲解这首诗时,居然还获得了围观游客的掌声──这老头看上去不像是个导游哈。

杜甫石雕像。

茅屋故居。
从北门(即后门)进来,有一样好,那就是很快就看到了茅屋故居。这茅屋可是整个杜甫草堂的滥觞啊,今天的杜甫草堂不管演变成什么模样,它的源头在这里。
上世纪90年代重建的茅屋故居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茅屋故居。

茅屋故居。

茅屋故居。

茅屋之檐下。

茅屋之檐下。

茅屋之客厅。

茅屋之书房。

茅屋之卧房。

茅屋之卧房。

茅屋之厨房。

茅屋之门廊。

茅屋之局部。

茅屋故居前的水井。

告别茅屋,去别处看看。

杜甫草堂本篇介绍区域示意图。(点击可看清晰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