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琼北·海南最早的冼夫人庙──中和镇宁济庙


标签:
游走琼北儋州市中和古镇宁济庙冼夫人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宁济庙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州前街,始建于唐朝末年,为海南500多座冼夫人庙中建筑年代最早的。 当年,冼夫人四进儋州,建置州府,迁城高坡,移民南荒,传授农经,教化黎民,给海南民众带来绵绵不绝福祉,于是当地百姓建庙祀之,初名儋耳庙,香火极为旺盛。宋绍兴年间,朝廷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改其庙名为“宁济”。后来的宁济庙“自宋迄明,时有重修”,现存的宁济庙虽是1988年重新在原址上修葺起来的,但它留下了各个年代的痕迹,有梁朝的古井、唐朝的石雕、宋朝的庙额、明朝的香炉、清朝的碑刻、还有民国时的亭子,具有深厚的底蕴。
冼夫人(冼英,今广东茂名人),是梁、陈、隋三朝岭南地区百越族女首领。身为岭南地区首领,她上书梁朝武帝,请求在海南设立崖州,恢复对海南岛的控制,使得被汉元帝抛弃580年之久的海南岛, 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她数次率部助陈朝、隋朝平定岭南多种势力的叛乱,深入海南,安抚百姓,率领俚族民众归附陈朝和隋朝。冼夫人叱咤风云几十年,审时度势,顺应潮流,爱国爱民,毕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此,冼夫人先后被陈朝敕封为“石龙郡太夫人”,被隋朝敕封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死后谥封为“诚敬夫人”,明太祖追封她为“高凉郡太夫人”,清同治帝追封她为“慈佑太夫人”。她的生平事迹载入《隋书》、《北史》和《资治通鉴》。新中国成立后,ZEL总理誉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JZM主席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千百年来,冼夫人一直被人们所缅怀、敬重和崇拜,被尊称为“岭南圣母”。
中和镇宁济庙的布局很特殊,它木有一般庙宇常见的中轴线,大致由南院、西北院、东北院三个院落组成,即进大门是南院,南院北部并列两个门,由西边一个门进西北院,由东边一个门进东北院。

进庙门是南院,绿树成荫,花草飘香。南院靠西墙照壁处有青石古井,叫“太婆井”。梁朝大同中期(541?),冼夫人请命于朝,前往海南平息叛乱。其部队抵达儋州后,驻扎于高坡(今中和镇)。当时这一带的民众饮用沟渠浊水,大多面黄肚肿,体弱多病。为解决民众这一疾苦,冼夫人四处寻找水源,与官兵和群众一起开挖了这口井,井水水质清澈,四时不竭。为纪念冼夫人,大家都把这口井亲切地叫作太婆井,至今井水依然清甜甘洌,可以饮用。
太婆井的历史很老,比宁济庙还要老。后来当地人正是为了感念冼夫人的恩泽,才于井边建了祭祀冼夫人的儋耳庙(后改名为宁济庙)。

太婆井。

太婆井。

南院。

南院北面,并列两个院落,西侧是西北院。图为西北院门殿。

西北院门殿内部。

门殿西墙上有《冼夫人与海南儋州(节录)》宣传栏,宣传栏上方一镜框内写“唯用一好心”。冼夫人在晚年回顾一生时说:“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冼夫人的“好心”,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的“好心”,好心不仅是她人生智慧的结晶,也是她最朴素、最核心的思想灵魂。

门殿东墙上有《宁济庙简介》宣传栏。

过门殿,是八角形的柔惠亭,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覆顶。

柔惠亭内悬挂有横匾,上书宋高宗赵构题写的庙额诰,全文为:“儋耳庙
庙额诰
一个边远小庙能得到皇帝的恩宠,亲笔书写庙额诰,这在海南历史上实属罕见,所以宁济庙也是海南唯一一座被宋代皇帝封诰过的庙宇。可惜宋高宗赵构的墨宝真迹《庙额宁济诰》早年已遗失,大家别忘了,赵构不仅是南宋开国皇帝,还是一位著名大书法家,他毕恭毕敬(肯定是毕恭毕敬)写下的《庙额宁济诰》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可想而知。

柔惠亭后是正殿,穿斗抬梁式木结构,单檐硬山式,绿色琉璃瓦覆顶。

正殿前廊。

正殿前廊。

正殿内部,供奉着冼夫人木质金身像,该像据说是民国时期所雕。

正殿所在的西北院两边墙上各有一睹照壁,图为西照壁。

东照壁。
这样的照壁在南院也有两堵,均彩绘花卉鸟兽、琪葩瑶草,争奇斗艳,颇具岭南建筑特色。

由西北院门殿看南院。
我前面说了,宁济庙的布局很特殊,因为它木有我们通常所见庙宇的中轴线。但当您仔细看过它的各个院落后,突然发现它的南院与西北院相连就是一条完整的严谨的中轴线,不过能让这条中轴线凸显出来的前提得是在南院的最南面(即图片正中远处照壁的地方)开一个大门,如果从那个大门进来,这条坐北朝南的中轴线就一目了然了。至于说现在宁济庙的东北院和大门那是中轴线以外的一块,这一块恐怕是因为历经一千多年的衍变而扩建出来的。谁能说宁济庙古时的大门不在南面呢?

与西北院并列,是东北院。月亮门旁置一玄武岩养马槽,据说是冼夫人部队当年在高坡驻兵时用过的,如是,那就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

东北院正中立着冼夫人金身雕像,左手拉紧马缰,右手持握长枪,威风凛凛。

冼夫人雕像后面是春晖堂。

春晖堂内部现辟为陈列馆。

春晖堂内部。

春晖堂内部。

东北院西墙下立有三通石碑,分别是宋崇宁进士吏部尚书参政知事建宁军节度副使李光撰写的《儋耳庙碑》、苏东坡《和陶拟古》诗碑,ZEL总理1962年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历史上的第一位巾帼夫人就是冼夫人”被刻在了另一通石碑上。

东北院西墙下安放有大小不一的灰色玄武石石雕9座,居中的石雕最为高大,双手被缚于身后,其余8座石雕呈戴枷跪拜状。这就是历史价值极高的唐朝“九峒黎首石雕”。
冼夫人当年请命于朝设置崖州之前,已经降服诸越,统一岭南,影响力远至琼州海峡对岸,海南很多族群归附其下,这9尊石像所雕的就是当时归顺冼夫人的俚人九峒首领。 经历了长久的岁月洗礼,“九峒黎首石雕”外表已斑驳风化,但它们不愧是那段历史最真实生动的写照。
凡供奉冼夫人的庙,尽管叫法有所不同,均可简称为“冼庙”。在海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祭祀庙宇在数量上能与冼庙处在一个等级。 据调查,海南全岛的冼庙有500多座(含与其他人物神灵共祭的),岛内各市县均有分布,汉黎苗共奉,覆盖了一半以上琼岛原居民。那海南的第一座冼庙为什么会建在中和镇呢?这与冼夫人建置崖州后将州治迁来中和镇肯定有着最直接最主要的关系,
《儋县志》记载,“南北朝大同年间,置崖州于儋地”。《琼台志》记载,冼夫人“于儋又有移城之功”。据史料记载,崖州州治原本设在南滩浦旧州坡(今洋浦三都区),那里地处儋州西北部,十年九旱,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儋州历史上有名的灾区。相传,冼夫人欲把崖州州治迁到山青水秀的高坡(今中和镇),但遭到当地一些族人头领的反对。于是冼夫人想出了一条妙计,选了一个有大风的日子建屋起梁。起梁时,一阵狂风将横梁上的红布卷起,一直飘落到了高坡。冼夫人趁机说迁城高坡正是上天的旨意,遂得以顺利迁至高坡建城。此后,冼夫人将岭南族人和军人、商人等大举移入海南,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和社会落后状况,这对于海南俚人的教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许,历史本来就是这样。“她为儋州殚精竭虑,我们为她守护庙宇”,宁济庙,正是中和人的一份期待,期待冼太夫人永远守望并护佑着这座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