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琼北·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首──儋州中和古镇(下)


标签:
游走琼北儋州市中和古镇儋州故城骑楼老街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中和古镇旅游景点示意图

这条短街走进去是中和镇政府大院。
自梁大同十二年(546)(一说隋大业十四年〔618〕)儋州州治从别处迁来中和镇后,一千多年间这里一直是州(郡)一级衙署所在地,州署的遗址就在现镇政府大院内。来之前功课做得还是不够,所以木有进去一探究竟;但估计也木啥可看的了,要不然一路走来,那么多的路标会标明的。

镇政府这条短街与镇里中心大街(即解放新街)呈“┨”字连接,这是路口的一家酒家,挺气派的。您看他家的对联“安居得地利财”,另一侧被大树挡住了,无法辨认。看着这对联,我哑然一笑,什么意思,您懂的。

酒家名叫“古镇风味酒家”。

午饭就是在他家吃的。
苏东坡居儋州三年,这位宋朝第一吃货对儋州美食影响深矣。本想大吃一顿,把那些东坡扣肉、东坡肘子品尝一下,可有肉必得有酒。无奈我们是自驾来儋州的,唯一会开车的老王见酒必喝,为安全计,为不被罚分计,简单吃一顿吧。要不然,我们吃肉喝酒,让老王一旁眼巴巴馋兮兮干看着,这事儿不地道。

但我们还是品尝了儋州十大小吃之一的中和不老嫂馍,不老嫂馍也是因了苏东坡而闻名儋州,甜甜糯糯,挺好吃的,聊补一下老王缺酒少肉的遗憾哈。

饭后,总觉得这古镇还有什么地方木走到,于是反复打听,就摸到骑楼老街来了。
我在上一篇曾写到过中和古镇的春联怎么着怎么着,您瞅瞅这春联贴的,是不是门上、柱廊上都贴上了。

骑楼老街其实是个俗称,这条街官名应该叫复兴街,长约250米,宽约7.5米,街面用青石板铺砌。该街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民国十七年(1928)建成,那时候中和镇尽管已不是州府,甚至连县府也不是了(民国元年〔1912〕儋州改为儋县,中和镇为儋县县治;民国十年〔1921〕县治迁徙别处),但因上千年的积淀仍是儋州的经济中心,复兴街上曾经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300多栋,商号林立,舟车辐集,很是热闹。
现在复兴街外立面保持原貌并能住人的骑楼不过半数,为了发展旅游业,复兴街正在大规模维修(?),街上水泥、石子、沙堆等建筑材料堆得到处都是,俨然就是个大工地。 可我在网上看到文章说,2010年5月这里就是这样子,怎么过了八年了,还是这样?这不禁想起了上一篇写到的武定门、镇海门的维修,也是慢腾腾的,这样可不行啊,慢生活也不是这么个慢法呀。

沿街许多骑楼都挂着两块牌子,一块写着“儋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一块写着“儋州市历史建筑”。

是文物么?是文物就要保护,可保护现状堪忧啊。

每一家商号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家族兴衰史,每一座骑楼都流传着一段故事。

显然,复兴街是有规划的,两旁新建的楼房必须也是骑楼,但新楼房是骑楼不假,可绝非南洋建筑风格,与老楼房不搭。

老楼房临街立面重装饰,布满了镂空砖雕纹样和灰泥浮雕图案;而新楼房呢,简单,瓷片一贴完事。

这是在老楼基础上又补建了一块新楼,混搭。

这是老楼的二楼已坍塌,只剩下底楼了。
一座座老骑楼正在萧条、消失,刺眼的外表光鲜的现代建筑正在逐年吞噬着老街的肌体。所以我在前文写到维修时标了个“?”。因为我怀疑这不是在维修,不是那种对古建筑有原则有意识的官方维修,而只是老百姓自己的平常修建,只不过修建时受了些限制,必须建成骑楼罢了。

这似乎应该称之为骑楼新街,而不是老街。

骑楼人家。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对此,不知您怎么看?

从复兴街拐解放新街,仅几米之距,这里的新楼房就不再要求必须是骑楼样式了。

小景。

看过骑楼老街,到菜市场去看看。
同行几位中有标准的家庭煮妇,其实男同胞也如此,比如老王,他今年是一个人来海南的,自己开火做饭。所以我们在海南不管去哪儿,当地的菜市场是一定要去逛逛的,一呢,图便宜;二呢,有特色,每个地方买的东西都不一样嘛。再说了,午饭吃得简单,还歉老王一顿酒肉呢,采购点好吃的,回家后犒劳犒劳他啦。

大名鼎鼎的东坡豆。不好意思,拍糊啦。

各色水果。

各种海产品干货。

各种贝类。

各种海鲜。

阿婆,来两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