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游走琼北儋州市中和古镇儋州故城骑楼老街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中和古镇,海南省儋州市下辖镇,历史悠久,古迹丛多。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 儋耳郡治起初设在南滩浦(今洋浦三都区)。 梁大同十二年(546),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率部渡海收复海南,驻军南滩浦,时逢灾荒困扰, 冼太夫人于是将州治从南滩浦迁移至宜伦河(今称北门江)畔的高坡,并改名为宜伦(高坡、宜伦均为中和镇的古称),从此开启了中和古镇长达1300多年的“州城”历史,成为海南甚至是华南地区都不多见的“粤南名镇”。
北宋文化大师苏东坡谪居海南,居住于此。古镇养了他三年,他影响了古镇千年。东坡先生春风化雨般地给孤悬海外的海南带来了“诗书礼乐之教”,使中和古镇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
对海南影响最大的两位历史名人──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教化海南第一人苏东坡──都在中和古镇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作为千年州城,中和古镇文化古迹丛多,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视察中和古镇时,写下了“儋耳古镇古迹多”的诗句。现保存着城垣、州治、书院、庙宇、庵堂、井泉、街巷、石塔等十三处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处(详见本文后附“相关链接”)。2009年,中和镇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并位列首批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首。

来中和古镇的起因是因为东坡书院。那次来东坡书院是一家房地产商组织的,仅顺道看了一下书院,其它哪儿也木去,但由是知道了与书院只300米之距的中和古镇。 回去后与朋友商量一定要去古镇看看,所以两天后就有了这次古镇之行。

走进古镇,先看了关帝庙和宁济庙(另文再发),总觉得这不能算是有1300多年历史的儋州故城的精华所在,于是一路打听,寻觅它的古城墙去。

沿关帝庙西侧一条小巷向北走到头,是一座小庙。

小庙一间,无有标志,不知是什么庙。从横匾“义贯乾坤”和楹联“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来看,应是关帝庙,因为这对联与山西解州关帝庙的对联一字不差。

与小庙紧邻的西侧后方,是一座半遮半掩的城门。待看到门额上的“武定门”三个大字后,大吃一惊,啊,这就是武定门?
来中和古镇前,也做了些功课,在网上查了一些有关古镇的介绍,几乎每一篇都要提到武定门;这些资料哪怕只配一幅图,那这幅图必是武定门──所以早把武定门当作古镇的标志了。没承想,武定门竞是这个样子。

来之前也看了一些拍武定门的片子,挺像回事的。原指望也能拍几幅不错的片子呢,现在看来进都进不去了,算啦。
为了不至于各位博友像我这般失望,从网上下载几幅片子放到这里,聊补失望吧。恕不一一注明出处,向原创作者致谢。

武定门,网络图片。

武定门,网络图片。
儋州故城,其最有价值的古迹要数这古城垣,它是最能直观体现一座城池的景观,仅靠几座单体古建筑的历史痕迹,“城”的整体感觉是出不来的。
下面就来说说古镇的城垣吧。唐武德五年(622),儋州城开始筑城墙,以抵御外寇和海盗的骚扰。 明洪武六年(1373),知州田章在唐城基础上拓址筑基,大规模修建加固城池,东南西北建有四座城门,东为德化门,南为柔远门,西为镇海口,北为武定门,城门外又筑有瓮城。明隆庆元年(1567),知州陈口口增建四座角楼,使城垣具宏大规模。此后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都有修缮。
儋州古城的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城墙系用红粘土夯筑而成,全长1573米,宽6米,高8.3米。沿城墙拓有护城河,周长约1728米,宽16.7米,深2.7米。
解放初期,为扩建街道及修筑天角潭水库,拆除了东、南两座城门及大部分城墙。儋州故城现仅残存北门(武定门)、西门(镇海门,含瓮城)和两城门之间相连的一截城墙约200米,此外还有残墙450米,基础尚存的城墙约950米,东门(德化门)、南门(柔远门)两座城门尚存城基。
尽管对北门武定门颇为失望,但并不妨碍在古镇继续走走看看,再去看看它的西门镇海门吧。

一路打听,沿着从北门到西门的一条巷子走去。沿途新房子、老房子混杂。

新房子。

这座房子咋看有些奇怪,拍照角度造成的,嘿嘿。

老房子与新房子并肩而立。

一座井。这些老井现在可能都不用了,但保护得很好,每口井都专门砌有矮墙来围着。

在问路时,遇到一位阿婆。她说,看西门啊,跟我来吧。于是走进了她家院子。

院里,一架三角梅开得正盛。

阿婆说,来,从这里走。

阿婆家在镇子边上,从她家院子出去,就是镇外,再走几步,看到了一座城门。

阿婆说,这就是西门,门洞在修,有钢管架子支着,我腿脚不方便,就不陪着你们过了。

我为了拍照,走在最后。阿婆在门边等着我,说,慢点过,小心啊。谢谢您了,阿婆。

回看刚走过的城门,就规制来说这与刚才看到的武定门不一个级别哪。

过了这座城门,拐90度弯往左,又是一座城门,而且还是双层门洞的(与北门武定门相同)。哦,明白了,原来刚过去的那座门是瓮城的外门,现在这双层门洞才是西门镇海门。因瓮城的城墙多已倒塌,瓮城门与西门已木啥连接,乍一看很难看出二者的关系。

瓮城是在主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小城,城门多为侧开,作掩护主城门、加强防御之用。因瓮城近乎圆形,面积小,周围高筑城墙,就如一口瓮一样,故曰“瓮城”;又因为它多为半圆形,如同半拉月亮,也叫“月城”。
这是一幅网络图片,帮助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瓮城,以及瓮城与主城门的关系。

西门现正在维修,双层门洞里搭了密密麻麻的钢管架。据悉,儋州故城的城墙维修工程2017年已获国家近2000万元维修款,怎么两年过去了,还这样呀。愿维修工程尽快完工,不要再让全国各地的游人怀揣敬畏之心慕名前来瞻仰,却又遗憾而去了。

回头看一下刚走过来的西门。岁月磨碎了它原来的砖块,涂抹了它本来的色彩,但它依然屹立着,只是显得那么老态龙钟。

临走,再回头看一下刚走过来的西门镇海门。
还真得谢谢刚才那位阿婆,正是她的指路,才使我们走到了城外,得以由瓮城门走回西门的主城门。要是我们直接走到西门前,看到双层门洞内这密密麻麻的钢管架,就绝不会穿过它去看瓮城及瓮城门了。阿婆,难道您早已洞悉我对此破砖烂墙的浓厚兴趣,是特意来指路的?

离了西门,继续沿小巷闲逛。
在中和古镇溜达,您会发现一个很特殊的景观,那就是“春联”。据我观察中和镇的春联很有特点,这些特点在别处少见,待我给您慢慢道来。
第一,多。但凡是门,甭管院门、屋门,都贴有对联,甚至在门廊柱子上也贴着对联。
第二,奇。我们贴对联,一般是上联、下联加横批,齐活。中和镇的呢,在横批下还有五个纸片,上面只一溜粘在门额上,下面悬空。另外在上联那一侧的边上,还贴一块纸片,上写“天香”二字,这块纸片下多有一个挂在墙上的小香篓。尽管那五个纸片、天香纸片和小香篓不是对联,但它们与上下联、横批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形式我还是头回见到。
第三,美。中和镇写对联的纸不是一般的纸,它是一种特制的纸,叫“加丹纸”,为中和镇所特有。这种纸表面刷了一层叫“红丹”的矿物质做成的浆,这样,一呢,纸的颜色不再是大红,而是呈金红色,黑墨写上去很是协调;二呢,因为多刷了一层矿物质浆,纸的抗风雨、防腐蚀能力大大加强。君不见别的地方的春联已褪色、已破碎,而中和镇的春联却还是那么平展,那么完整。中和镇春联,加丹纸,标配。
第四,雅。您仔细观察,中和镇的春联绝少是买来现成的那种,它不是印刷品,几乎全是手写的,而且书法功底颇深。别忘了,我在前面写东坡书院那篇里已写到,中和镇是“中国书法之乡”,看来卖印刷品春联的商家是不会到中和镇来做生意的,明摆着,木人买嘛。
第五,高。中和镇春联的内容多是援时而发,应景而作,情境交融,古韵犹存。它不像其它地方,普通百姓家庭也好,企事业单位、各类商家也好,几乎都是些通用的吉祥套话,而是自编自撰,各个有别。我再次提醒各位看官,中和镇不仅是“中国书法之乡”,还是“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哦,过年了,编个对联并自已写就,玩儿似的;编得不好,写得不好,是会让街坊邻里嗤笑的,哪还会去买那些套话印刷品呢?难道不想在镇里混下去了么?

您来猜猜,上图这春联是谁写的?是中和镇五里村一位年过半百的普通农民郑石养,老郑把儿子郑君传培养成了大学生,这让他很自豪。(网络图片)
从小小春联,东坡遗风,可见一斑哪。

新楼。

小景。

老井。

同行的老王与路边乡亲们打招呼,整得俨然跟大领导视察似的。

我走在最后,用相机跟乡亲们打招呼,用相机记录她们的笑容。

咦,发现了一家大门上贴的春联是买现成的,罕见,难道真不想在此地混了?

看人家这幅春联写得,贴切。
-------------------------------------------------------------------------------------------------------------------
相关链接:
中和古镇现存名胜古迹计有──
儋州故城
东坡书院
东坡井
宁济庙(含太婆井)
关岳庙
魁星塔
西门古道
分司井
州署遗址
桄榔庵
孔庙遗址
丽泽书院
另有复兴街(骑楼老街)、兴南街、许氏宗祠、天后宫、接官亭、神井、东坡塘等古迹。
对以上古迹文保单位究竟属什么级别,有两点搞不清楚。一是,宁济庙(含太婆井)、关岳庙、魁星塔、西门古道、分司井、州署遗址六处在儋州故城内。儋州故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不知它们是跟着沾光也都成了国家级文保单位呢?还是各自仍是省、市级文保单位?
二是,除上一条提到的六处外,其它古迹(特别是省、市级)文保单位级别,在我能查到的资料中,说法纷多,莫衷一是。现虽然列出,但恐有谬误。
此两点,望方家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