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行──龙门石窟(第一乐章)

标签:
洛阳龙门石窟西山石窟潜溪寺宾阳三洞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龙门石窟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其中西山石窟窟龛最集中,艺术价值最高,是整个景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
龙门石窟内容庞大,蕴含丰富,别说是一篇文章,就是十篇文章、十本书也是写不完、说不尽的,我只能就其几个大型窟龛和特别感兴趣的地方随便写写,写哪算哪,我对自己不苛求,大家对我也不必苛求啊。
进入西山石窟,在右手边(西侧)即可看到龙门石窟研究院。小院不大,浓荫遮蔽,闹中取静,是个搞学术研究的好地方。
路边有个长约八米、宽约六米的泉池,据说是唐宋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而建的,故名“禹王池”。池水清澈,游鱼悠忽,为凝重的历史文化景区增添了一分灵气、一分遐想。
佛教石窟寺简史宣传栏。
由禹王池依崖继续南行,踏石阶至半山腰,可到西山北端第一个较大的石窟──潜溪寺。(图中有屋檐者即是。)
潜溪寺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开凿于唐高宗初期(650-661年),因寺下泉水涌流而得名“潜溪”。
潜溪寺窟内供奉着七尊大像──主尊阿弥陀佛、弟子迦叶与阿难、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和两个护法天王,是唐代较为典型的佛教“净土宗”所供奉的“西方三圣”造像石窟。
潜溪寺内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身高七米多,肩宽约三米,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
自潜溪寺南行,石阶右侧有一敞开的石龛,正壁上嵌有一碑,上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个遒劲大字,这便是北宋道士陈抟所撰书的“十字卷碑”(另有一说,认为是北宋皇帝赵匡胤的题碑。)在十字卷碑的上方,还阴刻着一幅“龙门山色图”,有山峦、河流、寺院、洞窟以及古都洛阳北面的邙山,是龙门石窟仅存的一幅古代石刻龙门图画。
从“陈抟十字卷碑”继续往南,沿山崖小径数十米后即可到第二个较大的石窟──宾阳洞。(图中上有预制板护檐者即是。)
未到宾阳洞前,路边有数个小型石窟。
往宾阳洞路上路过的一个小洞窟。
往宾阳洞路上路过的又一个小洞窟。
仰望宾阳洞。因洞有三窟,所以又称“宾阳三洞”。“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
近观宾阳洞。宾阳三洞始凿于北魏,是我国正史中惟一有确凿史料记载的石窟。它是龙门石窟中最典型的石窟,表现了我国多个朝代佛教石刻艺术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全过程。
宾阳洞口北侧崖壁。
宾阳洞口南侧崖壁。
在宾阳南洞与宾阳中洞之间的崖壁上,有一座高三米多、宽近两米的摩崖石刻碑。碑上有仿木屋檐,屋檐下是蟠螭碑首,碑额上用篆文镌刻出“伊阕佛龛之碑”六字,碑体已相当残缺,字迹也较难辨认。为保护碑体,外面加了(亚克力?)防护罩,在这阴雨天,水汽朦胧,就愈发看不清了。碑的下部原为龟趺座,也早已残损。这就是颇为知名的“伊阕碑”,因碑文是唐初楷书大家褚遂良书写的,所以又被称为“褚遂良碑”,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褚体碑。
伊阕碑与宾阳中洞洞口。
伊阕碑与宾阳南洞洞口。
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其母文昭皇太后营造的功德窟,为宾阳三洞之冠,其开凿时间最长(二十四年)、用工最多(八十万),高约九米,宽与进深约十一米,是北魏迁都洛阳后最有代表性的石窟,可谓龙门石窟群中最华丽者。
宾阳中洞内共有11尊大像,分为正壁(西壁)所列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典型五尊与南、北壁各一佛、二菩萨,分别代表佛的过去、现在、未来。
宾阳中洞正壁主尊“现在佛”释迦牟尼佛通高八点四米, 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 结跏趺坐,高鼻大目,微露笑意,他左手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一手势表示佛在说法,称为“说法印”。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侍立的二弟子和二菩萨,也是一副温雅敦厚的表情。
南、北两壁的两组造像,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可惜的是,南壁左胁侍菩萨和右胁侍菩萨的头像都已被盗,现分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
宾阳中洞穹窿形窟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歌舞琴瑟,姿态动人。
在宾阳中洞前壁南北两侧,原有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它们描述了当年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礼佛的盛大场面。可惜的是这两幅浮雕早在1935年就被洋人贿通北京古玩商盗窃而去,现分别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艺术馆。如今石窟里陈列的只是两幅大型照片,但你仍能感受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皇家宗教仪式的隆重与威严。可惜洞口人太多又有栅栏阻挡,未能拍到照片。
宾阳南洞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
宾阳南洞主佛阿弥陀佛高约八米,脸形稍长,胸部微隆,两侧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其中左侧的弟子迦叶雕工十分精细,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双手合十,生动显示了一个饱经风霜、深谙世故的形象。外侧侍立的二菩萨身着披巾,饰璎珞,造型古朴,仍保留着北魏造像的遗风。
宾阳北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布局与宾阳南洞大体一致。
宾阳北洞主佛也是阿弥陀佛,高近十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佛教中称为“施无畏印”,佛座呈方形,比南洞佛座多三个托坛力士,左右两侧雕刻着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
-------------------------------------------------------------------------------------------------------------------
龙门石窟相关知识链接: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所开凿的石窟,前后有计划的开凿长达400余年,其中大规模、高效率的营建约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约40年)和隋、唐(约110年),五代到清代亦有少量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