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行──龙门石窟(第二乐章)

标签:
洛阳龙门石窟双窟万佛洞莲花洞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上文龙门西山石窟北端的两个大型石窟潜溪寺、宾阳三洞已奏响了第一个华丽的乐章,让我们继续南行,去领略新的精彩。
从宾阳三洞到莲花洞导览图。
宾阳三洞南半崖处诸小型洞窟。
宾阳三洞南半崖处较著名的洞窟是敬善寺。敬善寺洞窟四壁刻有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围绕主佛五十三尊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布局巧妙,姿态万千,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
敬善寺附近的崖壁上有很多小佛龛,佛龛里的造像被称为“优填王造像”,虽然不起眼,但却是传说中最初的释迦牟尼雕像,是佛教最原始的偶像崇拜。
由敬善寺沿石阶南行约五十米,可到一个依山凿石敞开式的露天造像龛,这就是摩崖三佛龛。(图片左上方上有遮檐者即是。)
摩崖三佛龛一铺七尊像,主像弥勒佛居中,高约六米,着敷搭双肩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台座上,左手平伸抚膝,右手伸展于胸前,面容丰满圆润;二佛坐于两侧;在三佛之间还雕有两尊胁侍立佛。这里三世佛一反释迦牟尼佛居中而变成了弥勒佛居中,这种绝无仅有的安排,隐藏着武则天利用佛教中弥勒未来佛的故事为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制造舆论的良苦用心,您知道吗?
摩崖三佛龛正壁两侧角隅,尚有两个造像毛坯。整座佛龛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尚未完工,除本尊弥勒佛之外,其他六尊都只雕出了身躯,有的已磨光,有的仅呈半成品,有的才凿出石胎便中途废弃。没有完工的造像也许是一种缺憾的艺术,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为后人研究古代艺术创作过程提供了最好的蓝本。
由摩崖三佛龛往南一大段距离没有大型窟龛,随意拍下几张。尽管已是秋冬交替的季节了,龙门得天独厚,钟灵毓秀,风光依然。
这段距离没有大型窟龛,游人尽可放松些,为了调节心情,景区在路边崖壁下放了个莲花佛座,佛座两侧是七个石刻大脚印,取其释迦牟尼佛诞生后,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的故事命名为“步步生莲”。
游人至此多坐在佛座上留影,把个佛座磨得如打蜡般光滑。
我也凑个热闹,沾点佛气吧。
这是立在路边的一块佛手牡丹石,它唯一的产地就是我们上午待过的偃师市。
本乐章演奏到这会儿,成舒缓轻松的慢板了,各位看官您别瞌睡啊,下面就是一个小高潮──“双窟”。
双窟北洞外景。
双窟北洞内景。
从双窟左边拾阶而上即可到万佛洞,这是本乐章的一个高潮段。它位于西山中部北端,开凿于唐永隆元年(680),与潜溪寺一样是一座典型的净土宗“西方三圣”造像石窟,因洞内满刻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万佛洞呈方形平顶,内窟高、深、宽均约为六米。窟顶雕有一莲花藻井,仔细辨认,在莲花周围书刻着一圈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
万佛洞内立有七尊大像,主尊阿弥陀佛座后浮雕着一幅与敬善寺同一题材的“一佛五十菩萨图”。综观万佛洞,从各具仪态的群像雕刻,到满壁生辉的万佛造像,从“一佛五十菩萨图”所表现的净土世界,到伎乐人轻歌曼舞的“宫廷乐队”,相互映衬,使整座石窟充满着令人敬畏的气氛,显现出当年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与文化艺术的高超造诣。
在万佛洞外南壁的上方雕刻着一尊高近一米的观音菩萨立像,虽然头部已受到破坏,但是您仍能看出她优雅的造型——发髻高束,长颈细腰,左手提净瓶,右手举麈尾,含蓄端庄,姿态微妙,充满了唐代女性的韵味,被誉为龙门石窟中最美的一尊观音造像。早年戏剧大师梅兰芳参观龙门时,曾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模仿吸收运用到表演艺术中而成为一时的美谈。
万佛洞外南壁上雕刻的小佛像。
万佛洞南面的清明寺。
清明寺内景。
下万佛洞继续南行,路右崖壁上,举目皆是一个个北魏和唐代的小佛龛,其中有一个敞口似龛的中型洞窟惠简洞(惠暕洞),也许你会发现,惠简洞弥勒佛的相貌与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相貌是何等相似,因此,惠简洞有“小奉先寺”的称谓。
过惠简洞南行数十米,可见到崖壁下有一个南北狭长的水池,清澈的泉水从山石崖缝中涌出,积水成潭,被称为“老龙窝”。传说当年大禹治水开凿龙门时,得到一条名为“应龙”的神龙相助,老龙窝便是应龙的卧处。
应龙奉旨吸水,腾空而去,在它飞升的地方留下了一个石罅豁口。
从老龙窝拾阶而上,不一会便能看到莲花洞。莲花洞是北魏时期石刻艺术造诣颇高的洞窟之一,它是本乐章的最后一个高潮段。
莲花洞因窟顶雕刻着一朵精美的大莲花而得名。在龙门,不少石窟的藻井都是以莲花为雕饰的,但是像莲花洞这样精美的大型莲花浮雕却十分罕见——它镶嵌在窟顶正中央,直径三米多,饱含莲子的莲蓬和周围叠压的莲花瓣立体感强,十分逼真,外沿忍冬草花纹围成的图案,使得整个窟顶成了一个佛国世界的风荷莲池。在莲花的周围还镌刻着六身飞天, 她们头挽花髻, 细腰长裙,衣带飘逸,体态轻盈,姿势优美,或手持乐器、或手捧果盘,朝着洞中的主佛释迦牟尼乘风飞翔,似有音乐般的旋律,又有行云流水般的动感,营造出一幅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中主尊为五米多高的释迦牟尼立像,通常所见释迦牟尼多呈坐姿或卧姿,而以立姿出现,即使在龙门,也仅莲花洞一处。在佛教中这一形象被称为“教化”,也叫“劝化”,“教人而化恶为善也”。可惜如今佛像头部已失,仅存后部的发髻,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两侧弟子迦叶和阿南,头像也都被盗凿,据说现收藏于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尽管如此, 那种风尘仆仆的衣褶和迦叶手中似哗哗作响的锡杖, 你似仍可感受到这种“教化”所包含的寓意。
在莲花洞南北两壁,雕刻着不少小佛龛和多幅佛教故事图画。
-------------------------------------------------------------------------------------------------------------------
龙门石窟相关知识链接:
龙门石窟分布在沿伊河两岸长达1000米的龙门山(西)与香山(东)的崖壁上,现存大小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3000多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最大佛像高17.14米,最小者仅2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