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行──龙门石窟(序曲)

标签:
洛阳伊河伊阙龙门龙门石窟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11月5日下午2时10分从偃师出发,3时正到洛阳龙门石窟景区。
对龙门石窟,我似乎应是不太陌生的。 1988年8月第一次来,1995年10月第二次来,这两次都是我一个人来的,2002年4月带着一批老干部来,2003年7月随旅行团来,不过已到停车场了却临时变卦没有进景区,这一次已是第五次(严格地讲是第四次)了。
龙门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正因为这些显赫的名头,多年来龙门石窟景区基础建设十分规范,游人也得跟着规范,这就需要从停车场走约20多分钟才能到景区门口。(想想上午在偃师,这20多分钟就能看两个景点了,这就是差别。)如果从伊河西岸进入景区,从停车场到大门有电瓶车可坐,需付费;而我们是从偃师方向过来的,在伊河东岸从停车场到大门就只得步行了。(此处行文有点子攻略的意思了哈)不过想想马上就可以看到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这点儿路程早已不在乎了,正好还可以在过龙门大桥时一睹“伊阙”风采呢!
从伊河东岸南望龙门桥。
雨,零星飘着,天,继续阴着,但,挡不住对属于全人类伟大的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的向往。
从龙门桥上远眺伊河东岸香山山巅的香山寺。
从龙门桥上远眺伊河西岸龙门山山脚的龙门石窟。
站在龙门桥上向南远眺“伊阙”。这里香山与龙门山东西对峙,伊水南来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也称“阙塞”。“伊阙”的形成,乃大禹之功。《水经注》载:“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汉书·沟洫志》亦载:“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美哉禹功!
从龙门桥上向南远眺“伊阙”。
从龙门桥上向南远眺“伊阙”。
如今,在龙门西山石窟莲花洞的崖壁上,你还可以看到“伊阙”两个大字。 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登洛阳之北的邙山,远眺洛阳之南的伊阙,感慨道:“此非龙门乎?自古何不建都于此?”于是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将皇宫正门正对伊阙,恰似都城定鼎门外的天阙。龙出洛阳,天阙为门,从此,“龙门”一名日益盛行,以致不少后人只知龙门而不知“伊阙”,更不知“阙塞”了。
自古以来,“伊阙”为游龙门的第一道景观,站在龙门桥上观望效果尤佳。我第一次来压根儿没上桥;第二次来虽然上桥了,但时隔多年印象也忘差不多了;第三次来雨不停地下着,老干部们未上桥,我是带队的,自然也没上;这次虽然是个阴天,但在桥上远眺“伊阙”,追忆大禹,慨叹伟绩:“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自是印象颇深。好了,拉呱了半天,还是在此留张影吧。
从龙门桥再北行半里才能拐到桥头的两眼券孔下。天气还是阴沉着脸,吝啬地不洒下半点阳光,可游人如织不见减少,今天是星期日啊。
再留一张影。
桥头券孔上“龙门”两个大字据说出自陈毅元帅的手笔。
从这里回望龙门大桥,不管它天气如何,拍一张不多余。
待穿过桥头券孔,才来到龙门石窟景区西山石窟的北大门。
大门上“龙门石窟”四字出自郭沫若的手笔。
从下车到现在,算上路上的时间、在门口办理票务的时间,半个小时已过去了。甭急,序曲已奏响,马上就要看到无数人魂牵梦绕的龙门石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