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可爱同学有关饮食与文化的研究

(2007-12-04 17:11:00)
标签:

杂谈

一个同学对饮食文化有一些研究,写了一篇文章,特转载如下: 

   美国中产阶级的梦想实现,其中有一条重要的标志就是能隔三差五能在外面搓上一顿。看到中国大小餐馆饭店的火爆场面,你不能不承认中国人中的许多人已经实现美国中产阶级梦想了。这个梦想不光在部分中国人中得以提前实现,甚至已经让其中一部分人的梦想变成梦魇了,以致于发出“我好烦在外面吃饭”这样高级呐喊出来。以我为数不多的 eatout的经历来看,完全且充分理解这发至肺腑的声音。在中国 eatout功能并已不局限在于填饱肚子或享用美食,其target-off effects已经远远超出其果腹功效,或者说填饱肚子已是吃饭的target-off功能了。由于职业的局限性,我能与之同桌共进午餐或晚餐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乡村干部(拜流行病学调查之福),鸡鸭鱼肉俱全,酒水的档次略次,实在、实惠,但真的是实干。喧闹的场面从开始一直持续到终止,情况严重时还要加上救护车呼啸声。乡村干部那种不分你我的待客之道也强烈地促使我将工作的重点落实到实验室中来。2.同行同僚   有医学背景,通常情况下能把一个饭局演绎成一场健康教育的Seminar。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内敛型的,学者风度比较浓的那种,主要从驻颜术、长生不老术着手,最终总能从满桌的dish中挖掘出类似十全大补丸、排毒养颜胶囊功效的菜谱来;另一种是劲爆型的,学霸风度比较浓的那种,主要从房中术着手,最终也能从眼前一桌子的菜挖掘出类似肾宝合剂、蚁力神的东东,把菜当春药吃。不管是内敛型还是劲爆型,结论的理论基础却是惊人一致,即吃哪补哪。3. 外国友人  气氛比较沉闷,当然语言交流困难是一个因素。主要是摸不清老外的习性,用在内宾身上的惯用伎俩又不敢贸然用在外宾身上,只能自顾自地埋头扒饭吃菜。经常 eatout能增加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度,但这些病也不是三两天能促就的,也不是我担心的,我更担心的是那些能速成的的毛病。从预防病从口入来讲,对聚众会餐我还是想提出一点建设性的意见。一是尽量避免邀请那些个嗓门大的出席,人嗓门一大,喷吐出来的唾沫量自然就要增加;情绪容易激动的也尽量避免邀请,情绪激动,讲话就多,道理同上。不用多说,天生讲话爱吐唾沫星的要绝对谢绝。如果有上述非到场不可的人物,有一个方案可以参考,不要安排到中式餐馆,灯火辉煌的中餐馆的喧闹场面总能激动人心,选择灯光灰暗的西式餐厅是一个明智之举,国内的西餐厅本身只适合情人约会制造romatic atmosphere的地方,如同进了教堂,再粗鲁的人也不得不肃然起敬心平气和下来。所以谁也不敢冒着被那些卿卿我我低声细语情侣们的唾沫淹死的风险而大声喧哗。从预防的二级手段来讲,也有可供采纳的一些措施,尽量与上述提到的那些人坐远点,最好是对角而坐。这些人固然是防范的重点对象,其他默声不响的也不可不能掉与轻心,按我的经验,对刚上桌的菜,要在他人未下筷子之前抢先拨下一城。如已捷足先登者,那只好退而求之,根据分子布朗运动的原则,通过病菌渗透的速度精确估计他人没下筷的地方是否被污染而定了。除了经典物理学知识的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同样值得借鉴,据最新的另类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的获奖一项研究表明,食物掉在地上,三秒中内拾起放入口中,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所谓“三秒定律”,可在就餐时活学活用。如一盘菜已被扒的稀巴烂了,不管是布朗定律还是三秒定律都不适用了,那只能忍痛割爱,切忌贪食。从自我做起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家教中提到的吃饭时不许说话仍然值得发扬和推广。但在传统面临土崩瓦解的情形下,可效仿日本人的做法,日本人像反刍动物似的咀嚼方式完全可以避免因吧唧吧唧而引起的饭菜混合物从嘴里的脱落,显然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病是在于减少吞噬食物的乐趣,但从健康方面考虑,这点牺牲也相当值得。病菌防不胜防,最后的杀手锏便是回家吃蒜喝醋,吃药打针,不一一而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