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健康教育的直接效果就是干预对象的目标行为是否发生了改变。然而,究竟如何评价干预对象的行为是否发生了改变?通常的做法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由干预对象进行自我报告。
在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时,因为干预对象了解项目人员的心理预期,所以很容易做出正向的回答。如关于促进血压测量行为的干预项目,调查对象即使根本没有测血压,在接受调查时也会根据项目人员的心理预期,做出侧过血压的回答,从而造成项目干预效果很好的假象。另外,通过自我报告收集到的信息往往会加入调查对象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准确性很难保证。如有关低盐饮食行为的干预项目,在进行调查时,调查对象只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对食盐的摄入情况进行估计,所以即使干预对象做出了“半年来我一直坚持清淡饮食”的回答,你也无法判断干预对象的食盐摄入量究竟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所以,仅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了解干预对象的行为改变情况是很不准确的。
如果在通过问卷了解干预对象的行为改变情况的有关信息的同时,能找出一些客观的测量指标,将非常有利于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项目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如,开展低盐饮食干预,不妨观察一下干预前后目标人群所在社区周围超市、商场、食品店的食盐销售量,并进行比较。如果人们的饮食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食盐的销售量应该有所下降。另外,也可以由项目人员通过居委会、村委会、单位食堂等渠道直接向干预对象免费配发食盐,要求在免费领取食盐时进行登记。只要知道干预对象的家庭成员数和干预社区的总人口数,很容易计算出一定时期内干预对象人均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可以在开始干预前,先免费配发一个月,计算出人均食盐摄入量,作为干预基线,然后再进行干预,敢于项目结束时,再免费配发一个月的食盐,计算出干预后人均日食盐摄入量,把干预前后的食盐摄入量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出干预对象的饮食行为是否真正发生了改变。
这只是一个确定行为干预效果评价指标的一个例子,很多健康教育干预项目都可以找到客观的、评估行为改变情况的指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另外,要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项目,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就要考虑设立对照组,不然,到项目结束时,即使你发现你的干预对象食盐摄入量下降了,也不能说明就是你干预的结果,也许你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这个社区居民的人均日食盐摄入量也会下降,因为,最近电视上一直在播放一个有关食盐与高血压的健康科普节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