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日报》2025年会船节特刊发文《养一罐秋声入梦》
(2025-04-12 09:01:23)养一罐秋声入梦
田秀明
《诗经》里有这样的句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秋天里怎么能少了蟋蟀的影子,秋声里又怎么能少了蟋蟀的吟唱。秋天与一只蟋蟀相遇,浅吟低唱,声声入耳,纵然秋风飒飒,秋雨沥沥,心里也是柔软了许多。
我从小是在水乡的一个小村庄上长大的,乡下的秋天,蟋蟀是村庄上的歌手,“唧唧唧、唧唧唧”的长调响彻在村庄的田野间,草丛里,墙角处,此起彼伏,萦萦于耳。乡下的孩子,有几个不喜欢蟋蟀的,又有几个没有捉过蟋蟀的,如精灵一般的蟋蟀,快乐着我的童年,美丽着我童年的梦。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扁豆花开的时节,蟋蟀的鸣唱最为欢实,鸣唱得我们的心里泛起了波澜。蟋蟀白天躲得无影无踪,从夜幕降临一直到东方启明,蟋蟀的歌声像不知疲倦似的,通宵达旦。难怪德国莱辛寓言故事《蟋蟀与夜莺》里蟋蟀要自信地对夜莺说道,“我的歌一点也不缺少赞赏者。”
闻声追踪,捉蟋蟀最是在晚上和早上。踩着一地月光,踏着一脚露水,童年顽皮的我们,三五一群,循着蟋蟀的鸣叫声,钻草丛,趴墙角。蟋蟀鸣叫的声音不是从嘴里发出的,而是通过一对翅膀张开闭合,摩擦振动发出的,声音大的个头一定也大,这样的蟋蟀斗起来一定也最厉害。一旦发现了蟋蟀的踪迹,我们常常会一拥而上,受到惊吓的蟋蟀四处蹦跶,急得我们也是手忙脚乱。
捉回来的蟋蟀,养在罐子里,玻璃的,铁皮的,陶土的。乡下的蟋蟀多,记得小时候我的床下面,排着十余个大大小小的罐子,每一个罐子里都养着一只或者两只蟋蟀,母亲常戏称是我的宝贝。我还真是拿这些蟋蟀当宝贝,每天都要搬出来看了又看,生怕它们饿了,一个罐子里放上一粒青毛豆,看着它们津津有味地啃食着,也许是要表达谢意吧,不一会儿罐子里便传来蟋蟀的鸣叫声。
夜色初临,我早早地躺在床上,期待着熟悉的蟋蟀的鸣叫。窗外,蟋蟀们已经开始了清脆悠扬的大合唱,或许是受到了感染,一声声鸣叫从床下传来,或长或短,或高或低,如天籁般曼妙。蟋蟀的鸣叫,就像是一首催眠曲,让我在冥冥中安然入眠;又像是一首协奏曲,为我童年的梦添加了一份色彩。
秋声起处是故乡,童年已经不再,但是童趣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我。每年秋天的时候,我都要回到乡下,去听一听蟋蟀的鸣叫,也会去捉上两只蟋蟀,装进罐子里,带回来放在床下面。静如止水的秋夜里,那一声声熟悉的歌唱,听着听着,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仿佛又重温着童年的快乐。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秋风起,秋意浓,蟋蟀是秋天快乐的使者,一声声吟唱,快乐了秋天,也快乐了秋天里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