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姜堰,有一潭碧水叫溱湖》获“新开杯”康养名城活力姜堰主题征文大赛佳作奖
(2025-03-26 16:07:41)在姜堰,有一潭碧水叫溱湖
田秀明
姜堰,因其曾经东临黄海,南依长江,北接淮河,旧时称之为“三水”。又因三水汇聚,水流成塘,塘水多旋涡,形似指上罗纹,而称之为“罗塘”。
但凡景致之美,要么是因为有山,要么是因为有水,山有山的巍峨,水有水的婉约。三水大地上的姜堰,因为汇聚而来的水,如此灵动,又如此妖娆。流着淌着,水聚成溱湖,溱湖恍如一条明晃晃的玉带,佩戴在姜堰这位翩翩少年的腰际。
溱湖,犹如一把琵琶,弹奏着历史的跫音。
秦时的明月,照亮了竹杖芒鞋跋涉的足迹;汉时的马蹄,踏碎了金戈铁马撞击的回音。溱湖边,风急浪高,我仿佛看见了暗淡的刀光剑影,我仿佛听见了远去的鼓角铮鸣,一缕碧血丹心的忠魂,一段慷慨悲歌的时光,湮没在涛声依旧的溱湖里,湮没在岁月不古的溱湖里,化为一圈一圈的涟漪,激荡,激荡。
溱湖之上,曾经的戈矛应日,鼙鼓震天,和今天的篙林穿云,铜锣破空,化为了一曲铜板铁琶上的战歌。船似风驰电掣,篙如排山倒海,锣声回响,彩旗飘扬,演绎着一场恢弘壮观的水上盛会,火爆着一场规模空前的水上狂欢。
一汪溱湖,一把琵琶,弹奏的是历史的跫音。或许不能天崩地裂,或许不能星光熠熠,但一定如天籁般入耳入心。
溱湖,犹如一条文脉,流淌着智慧的思想。
姜堰北大街上的王氏宗祠,一座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院内一尊手执书卷的明代大儒铜像,塑造的是泰州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王栋,宗祠曾经是王栋的旧居,也是长期讲学的地方。王栋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与王艮(王栋族兄)、王襞(王艮次子)并称“淮南三贤”。无论是“格物说”,还是“致知说”,泰州学派对中国思想文化史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云楼位于古镇溱潼南郊,为古寿圣寺大雄宝殿后面的藏经大楼,始建于明代,《东台县志》曾记载,“水云楼在古寿圣寺内,明吏部左侍郎储巏青少年读书处。”与纳兰性德、项鸿祚并称清代“三大词人”之一的蒋鹿潭亦寓居于此,平生所作收录《水云楼词》和《水云楼词续》,皆以水云楼命名。
古镇溱潼老街北侧的子规楼,是“当今草圣”高二适先生的故居。光阴流逝,狷介自持的高二适早已揖别而去,只有子规楼,一如当初。沿着狭窄陡险的楼梯,一步一登临,恍如一步步走入过去,一步步走近先生的身影,一步步走向曾经翰墨飞舞的年代。
山有山脉,水有水脉,人有人脉,文亦有文脉。溱湖,就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脉,发乎于田野,奔流向远方。
溱湖,犹如一汪母乳,哺育着烟火的光阴。
青碧碧的湖水,脆绿绿的荷叶,羞答答的麋鹿,水灵灵的鸟鸣,溱湖是一个如水的女子,在烟雨迷蒙中,撑一把油纸伞,轻移莲步,顾盼生辉。遇见了,便忘了身累,忘了心乏。
溱湖的丰盈,哺育了一代一代的姜堰人,一碗浓郁的鱼汤面,一餐地道的“溱湖八鲜”,如相思入喉,如乡愁入心。世界再大,终是抵不过家乡瓦屋上的炊烟袅袅,抵不过家乡餐桌上的热气腾腾。
旧时的青砖黛瓦,旧时的舟楫繁忙,在姜堰,已经变迁为岁月静好的模样。烟火尚浓,乡愁不淡,恍如流水不腐,生生不息,长在溱湖岸边古镇、老街的苔藓上。
溱湖,一波一波的碧浪,像一排一排的诗行,写满了故事,写满了思想,也写满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