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21世纪理想课程
(2022-05-19 10:13:25)分类: 一、思想力:以人为本,幸福发 |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理念的延续与发展,更是2001年以来新课程改革的继承与超越。本次修订的根本任务是构建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它站在时代精神的前哨和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吹响了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其突显的“素养为纲、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为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绘制了理想蓝图。理解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是当前及今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课程标准一以贯之的课程理念是未来教育观。所谓“未来教育观”,即让教育面向未来社会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这种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未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运用过去的知识满足现在的需要、创造面向未来的观念与思想。只有让教育由传递知识转变为创造知识,让学生创造着去长大而不是长大了再创造,这样的教育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未来教育引领并创造人类的未来。反之,如果教育沦为“讲授主义”(instructionism),仅满足于传递和掌握现成知识,只是一味“向后看”,忽视人的心灵以及人是如何发明和再发明知识的事实,这样的教育就是“过去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作为义务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并确立了新的培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所体现的正是未来教育观,旨在让每一位学生发展成为信息时代负责任的创造者。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未来教育运动”。其时代背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深入使用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6年,“互联网三代”诞生,以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为标志,人类开始进入以去中心化、分布式、网络化、联系化、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数字交往时代”。知识创造空前加速,“未来已来”成为一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广告语。在科技、工业革命和社会急剧变革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国际组织和广大民间组织几乎同时发起了以创造“未来课程”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运动。
践行“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第一,让课程走向个性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与个性差异;第二,让课程走向社会化,使学生过共同体的组织生活,在交往与协作中学习;第三,让课程走向创造化,学生通过创造和再创造知识而学习知识;第四,让课程走向信息化,构建体现信息时代特点和信息文明要求的课程体系。个性化、社会化、创造化和信息化的课程理念渗透并贯穿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始终。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突出亮点和重要标志是确立了核心素养观。所谓“核心素养观”,即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观蕴含着新的课程目标观:第一,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广泛迁移到不可预测的新情境中,形成核心素养。第二,课程目标具有高级性,核心素养是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以传统“双基”为代表的知识和技能是发展核心素养的手段、伴随物或副产品。第三,课程目标具有进阶性,核心素养的发展既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机械组合式发展,也不是由此及彼的线性僵化式发展,而是程度上逐步加深、范围上逐步扩大的整体性与进阶性发展,是复杂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恰如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肌肉和骨骼由稚嫩到强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经验,充分研究6-15岁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和个性差异,确立提出了各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