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iddle/861aa371ta967cd831064&690
如果《黎明之前》不是故事而是写实,可能会是整个世界都为之称绝的谍战。但这的确仅仅是个故事。如果“第八局”的那几个处长们真有剧中描述的那般精明,可能国民党的垮台还不至于这么快。所以他们也仅仅属于故事。如果“水手”牺牲前所设之局的精妙在现实中能够找到,估计孔明在世也要叹服不止。因为这逝者为活人所设的套,如同围棋高手步步精算先算,没有任何意外发生,一切如算而行。或许棋局可以如此,战争却未必而行,这就是故事和真实的距离。
其实对电视观众来说,未必在意这个距离,不仅因为艺术作品有十足的理由模糊这段距离。更在于电视剧中的演员们以各自精彩的表演,让你相信故事,相信角色,弥补了这个距离。剧播完了,故事结束了,留在我们心中的,未必是故事的逻辑,更清晰难忘的,是说故事的这些角色和他们各自塑造的符号般的神色。
刘新杰标志性的神色,是笑得很甜很纯,比起《潜伏》中余则成稍显刻板的笑容,刘新杰更符合卧底身份。李伯涵标志性的神色,是圆瞪的眼睛,比起《潜伏》中李涯标志性的眯眼神情,李伯涵更显出执著和自信。从他的瞪眼,我们真正领教了多年来传统表演习惯中,那种人有谋算时必然眯眼的格式化脸谱还可以变变。那位孙大浦的迷糊样也反衬出一种不停顿的思索方式,经常推断又经常否定,符合他从事的技术业务特征。林永健饰演的谭忠恕算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戏路。动作慢、语速慢,往日使惯了的那一脸表情肌基本上没了用处。如此反差恰恰让观众只能希望从他那双不大的眼睛里面找出点什么,可那对茶色的镜片,又只能带给你神秘兮兮。齐佩林标志性的神色,是藏在眼里的自信和浮在脸皮上的油滑。这与他剧中的身份非常吻合。“水手”段海平的标志性神色就是紧锁眉头,这同样也是不间断思考的形象特征之一。与孙大浦不间断思考的不同之处,是责任的沉重,是对标准的考量,甚至是对失误的承担。记得在该剧的最后一集中,“水手”留给刘新杰的那句话:“筹码就是你的生命,而我就是你的入场券。”如此视死如归,如此安排“后事”的方式,比较起他始终紧皱的眉宇,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责任啊!自始至终。
瞪惯了眼的李伯涵终于闭眼了,在丁三的枪口前,闭眼代表绝望。刘新杰标志性的笑容在岔路口与谭忠恕分手时一丝不见,因为已经不是卧底,没有笑的理由,也没有笑的兴致。而此时的谭忠恕也在他高密度的思索神情中,流露出一丝绝望或者说是安逸,因为见到了谜底,也因为见到了国共两方的谜底。败,在这里也算是一种解脱。
一部少有战火,少见血色,场面并不大的谍战剧播完了,故事的逻辑很快就变成了记忆中的碎片。但剧中那些演成了符号的人物角色,却可以印在观众心底。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的神色,就是《黎明之前》的神色。
□张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