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锄奸》看人性化描写反面人物现象的升温
http://s1/middle/861aa371t77572eb77630&690
一部《锄奸》刚热播了一半,部分观众对剧中人物林振海的刻画就已经有了不认同的反响,甚至冒出了“美化了汉奸”之说。倘若放在早年,如此说法可能直接带来严重的政治问题。但在如今这个更加尊重艺术风格创造的宽容的创作环境气氛里,大部分观众不会随意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比如在这部播了一半的剧情里,林振海几乎成了主角,让一个汉奸当主角,几乎颠覆了人们多年来习惯了的审美标准。为了表现一个讲义气,杀富人,珍爱中意的女人,对爹娘非常孝顺的男人如何被“逼”成了汉奸,编导们全靠艺术创作中最能撩拨人们感情的手段——描写人性。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出自《三字经》里的老话没错。林振海从善到恶的过程,可以是一种人性的转变。但恰恰他的这种转变并没有我们通常看到的贪婪、虚伪、自私和好色等等不良条件的诱惑。反倒是忠孝、爽快、义勇等等这些江湖气质使他成了汉奸。往积极方面想,我们的艺术创作大步迈出了早年的反面人物脸谱化的固定模式。朝问题方面看,真替如此人性化描写反面人物的方式担心,这可如同踩着一条窄窄的鲤鱼背啊!为尽孝心,林振海不得已才穿上日军走狗保安团的服装。为爱一个女人,为做给这个女人看而抗日杀敌。把这些理由放进那个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年代里,显得是那么苍白。得知爹娘被抓,刚杀了一群日本兵的林振海竟然敢率队去闯日军重兵把守的县城?为了帮助大哥,老二朱打铁竟然从憨傻的糙老爷们儿,一下变成了假哭都撕心裂肺的骗子。为了表现日本特务富美子的智谋和超级冷静,她竟然几次被枪顶着脑门儿时还敢连恐带吓逼对方开枪……应该感到,义气、孝心、亲情、友情,爱的来头,仇的原由,恨的道理在这里被编导们发挥到了极致。你可以把这些看做是故事能说顺嘴的逻辑,也可以当成不是理由的理由。
近些年来,无论正反面角色的塑造上,我们的电视剧都有所突破。从《亮剑》中李云龙的不服管的脾气秉性,和楚云飞透出来的豪爽之气,到《潜伏》里军统天津站站长还有那么点的人情世故。从《纸醉金迷》中那个还有点侠肝义胆的投机商人范宝华,到《蜗居》里养着小三还敢负责任的宋思明。以及《征服》中孙红雷演出彩的,真狠也真照顾哥们儿的黑老大刘华强。这些人物已经成了观众心中的符号。至于说这些符号会给观众带来什么影响,天知地知,自己知。能够成为符号的形象,一定是精心塑造出的形象。但精心塑造的形象,却未必都是能够沉淀真实的历史,和对未来有良性影响作用的形象。这或许也是艺术创作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锄奸》会接着播下去,继续看就可以继续顺着编导们说故事的方向思考下去。以人性化手法描写反面人物没什么不妥,但观众们还是想看看这个有情有义的汉奸是个什么下场,看看对这类人物的人性化描写,用什么样的尺度最恰当。
张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