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把握转型机遇 推动能源改革
标签: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页岩气能源独立悬浮粒子煤炭依存度 |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型。首先,消费主体正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其次,低碳追求与技术进步共同加快能源结构多元化的转型;第三,致密油、油砂和深水盐下油气产量迅速提高,美洲「新中东」形成、伊拉克、沙地等代表的老中东增产显著,石油产能增长超过需求的增长,「石油顶峰论」已经随风飘去;第四,页岩气革命、全球液化天然气(LNG)基础设施和天然气管道投资的迅速增加,「天然气的黄金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此外,经济危机减缓经济增长,但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技术进步的步伐,油气全球贸易是经济全球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这个网络,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获得能源安全的保障。对像中美这样的世界大国,能源安全不仅是供求的问题,更有国际责任的问题。
欧洲「煤转气」能源结构调整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起因是1952年12月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天气原因与过度煤炭使用,令伦敦的能见度只有几米,人们找不到家门,导致数千人死亡、数十万人因病入院。为改善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英国政府下决心引进天然气,以减少煤炭的使用。这是一个政治决定,正是这个决定,开启了欧洲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进程,导致北非和荷兰大气田的发现和开发。LNG跨洲贸易也是起源于英国政府的这一决定,1953年向美国订购的第一船LNG(仅千吨规模),直到1957年才抵达英国。
回顾历史,凡重大的能源结构转型,多是政府以非经济手段推动的。「煤转油」和「煤转气」均由英国政府推动,当时的英国领导世界潮流,远见、责任和信念是成为世界大国的必要条件,只想着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人,不会成为领导者,国家也一样,不考虑国际事务,不承担国际责任,不考虑人类共同利益和发展方向的国家不配做世界的大国。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第一要素是国家的价值取向,能否有所作为要先看政府的决心,自然资源是第二位的。
太高的煤炭依存度,先会伤害本国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以及人民,其次才是我们的国际责任。不能对自己的人民负责的政府,谈不上承担国际责任对世界人民负责。2009年美国太空总署(NASA)发布首张全球空气质量图(根据卫星测量数据绘制的2001-2006年PM2.5分布图),中国的微细悬浮粒子(PM2.5)浓度世界最高,甚至高于撒哈拉大沙漠,平均在60至80微克╱立方米,远超欧洲认定10微克╱立方米的安全水平。
中国悬浮粒子浓度最高
去年10月8日,北京三十五个PM2.5测量结果严重超标,最高的琉璃河区甚至高达384微克╱立方米,全市超过当前北京市7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五倍多;即使标准是如此的低,北京的冬季将是一个「超标的」季节。最近国家环保局有报告称,北京要到2030年才能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有着经济的、非经济的双重压力,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与当初解决人民温饱同样迫切,需要领导人有同样的政治勇气。
页岩气革命使得天然气成本大幅下降,今年美国煤电比例从50%左右首次下降到36%,碳排放水平大幅减少,大大提高了日后美国气候谈判的能力和筹码,中国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美国页岩气革命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能源事件,不仅让美国喊了四十年的「能源独立」有了实现的可能,并推动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大演变。中国的「页岩气热」也是由美国页岩气革命推动的。
页岩气革命冲击全球
相对于常规天然气而言,页岩气是「贫矿」。开发「贫矿」并使之有商业价值,与常规天然气可以竞争,关键在于整个勘探开发体系有更高的营运效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的管网只是众多优势中的两项,仅此两项,不能创造一场「革命」;页岩气革命之所以发生在美国而不是其他地方,在于美国经济社会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有更高的营运效率。
页岩气革命是近百年来美国给世界带来的又一次冲击,又一次引领能源领域走入非常规油气的新时代。美国政治家喊了四十年「能源独立」,真正能把这个希望实现的还是企业家,是千百万的企业家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把各种可能的资源,包括尚未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前所未有的组合应用,以求创造更好的产品,更高的效率和更宽的市场,以追求最大的利益。避免违约、亏损、破产是企业家最大的动力泉源,页岩气之父乔治.米歇尔(George
Mitchell)开创页岩气新时代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一个努力避免供气违约的过程。
去年10月25日,页岩气第二轮招标是中国油气工业上游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我以为这次招标具有划时代意义,以页岩气勘探开发为契机,让其他非石油企业和民间资本有了进入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的机会。在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历史上,首次以国土资源部的名义向国内所有符合投标资质的企业招标,参与油气资源上游投资作业不再以企业所有制形式划线,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机会,让中国本土的企业家进入最需要创新精神的油气上游行业,让他们有机会创造历史。我相信历史会记下这次招标。
陈卫东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特邀撰稿人、中国海洋石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
二之一.下周六续
信报,中国围睹,2013年1月5日
前一篇:王东:中日战事一触即发?
后一篇:张抗:四大油公司须当开拓先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