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煜然才小学五年级,但上午拍摄时发现,他已是个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
南诏岛沙滩上有白色秋千,煜然玩了一会,被妈妈叫到水边拍照。拍完一组,几个小朋友已占领了秋千。我本想停留片刻,让煜然继续玩,但小朋友们兴致正高,不确定要等多久,于是按原计划带煜然和妈妈还有外公外婆上山。
上山途中,煜然回望沙滩,对小每说:“妈妈,我想玩一会秋千。”小每回答:“我们要听灵骢叔叔的安排。”到半山凉亭,煜然看向已经空落的秋千,又对小每说:“我还是想玩秋千。”
请求被拒绝,煜然没能如愿。他趴在凉亭的护栏上看了一会秋千,转身与小每聊其它话题,关于秋千,此后没再提。
2.
下午又有一件事。
午饭时,煜然问我,下午能不能骑自行车?我告诉他,下午的计划,是我开车带你们去洱海边拍照。可以把自行车先放后备箱,到海边骑一会,我给你拍些骑车照片。
饭后回客栈休息,三点多出发的时候,煜然没提自行车,我也没主动询问。毕竟环海路上骑车有些不确定因素,比如车来车往的安全问题。还有,万一他骑得太嗨,不愿再转换场地拍摄,也会是个问题。我心想,煜然自己忘了这事最好。
没料到在洱海边的草坡上拍了一会,煜然忽然问小每:“妈妈,什么时候能骑自行车?”我在一旁听了,有些不好意思,低头看相机,装没听见。小每和儿子商量:“要不,明天去古城再骑?”我注意到煜然情绪的微妙变化,开始担心,如果任由这种失望蔓延,可能会上升到恼怒。何况煜然有恼怒的理由,因为我答应过他,妈妈也表示过赞同。这般年纪的男孩,自我意识开始建立,容易表现出执拗乃至任性。以我的经验,若煜然不依不饶,后面的拍摄会有些麻烦。我赶紧转移话题:“煜然你骑过马没有?骑马可比自行车好玩得多,你们不是后天去丽江么?我告诉你一个可以骑马的地方,让妈妈带你去。“
我的担心却是多余了。下午的拍摄过程中,煜然虽然先后表达了两次想骑车的强烈愿望,但没有用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也没有情绪化的行为。他的心情似乎没受什么影响,和妈妈亲昵的开玩笑,到后来,似乎忘了骑车这件事。拍摄结束后,倒是小每问我:“回去的路上,能不能租辆车给煜然骑一会?”我看了一眼洱海对面的苍山,夕阳已隐没,对小每说:“光线不行了。”
送他们到客栈附近,煜然下车,礼貌的与我告别。他面露微笑,我却忽然心虚,好像从他眼神里看到一些失望。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功利,也自私。光线不好,拍几张算纪念不行么?何况煜然并不在乎拍照,只是想骑车,他已经配合了整天,花点时间满足他一下,就算晚回家,又有什么关系?
3.
百度百科关于情绪: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无论什么样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为的动机。
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话:情绪引发行为。
尤其负面情绪,哪怕微小,一旦引发不当行为,后果也很难预料。自己有过这样的经验,街头因小事,一言不合,几番口角下来,些许不爽拔升为愤怒,最后需通过拳脚才能宣泄。所幸类似的极端情绪不多,大理三年,也只此一件。更多,也更加典型的负面情绪其实并不极端,只是生活中的日常琐细。比如对方言语不妥贴,感觉伤及自尊。又比如对方言语啰嗦,失掉聆听耐心。或是我在那件事对你如何,这件事你为何对我这样,对比之下产生的失望。抑或这件事你应该这么看这样做,如此简单明晰的道理却得不到对方认同的沮丧。
无论什么样的负面情绪,当抑制不住,会在言行和表情中轻重不一的外显出来。只要外显,事件大多升级,或口角或争执,然后生气。但是几个小时之后,一旦冷静下来,我又会羞愧的觉得自己弱智且幼稚。可是我智力正常,有一定阅历且懂一些道理,也正因如此,愈发觉得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尤其是夫妻情侣之间的相处,情绪稳定可能比智力超卓和知识渊博更重要。
我知道自己完全屏蔽负面情绪是不可能的事,退而求其次,只能疏导和控制。只是以煜然的年纪,很难认为他像我一样,是有意识的主动控制负面情绪的蔓延。尤其是下午这事,如果说他毫无反应,我很难相信。不能满足骑车的愿望,对成人而言,或许可以忽略,但对煜然这般年纪的孩子,却未必是小事。何况他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甚至进行了请求和铺垫,大人们也都答应了他,最终却仍然未能如愿。如果让一个成年人经历这样的过程,却不满足他的愿望,恐怕也难免生出负面情绪。
既然会有情绪,而我又不相信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会懂得有意识的自我调控,那么煜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无从揣度,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孩子情绪的稳定,可以促使一个成年人在此时写下这篇文字。而这个成年人又再一次的肯定,接受一时的不如意,控制住短暂的负面情绪,收获的可能会是更长久也更可贵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