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姐和八哥

标签:
情感摄影 |
1.
许姐在私信中确定了我的档期,只问了一句有没有注意事项,在我答复没有之后,她便付了定金,没有多余的话,没问我的收费中包含了哪些内容。见面后,许姐说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她还说,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这样的信任。
许姐预约的时间是1月2号。
1号午餐时,我开始翻看她的微博。拍摄前一天看客人的微博是习惯,事先多些了解,见面后更容易沟通。
许姐微博不密集,却也不间断。她在十一月和十月去了甘南,蓝天高远,大地广漠,看来还是自驾。九月的一篇微博,文字是“顺利完成任务”,附了几张照片,点开第一张图,是电视截屏。图中女子黑衣短发,右手握拳高举于头侧,似在宣誓。再点开一张图,是一张身份识别牌的特写,上面的内容是:
河南第十二届运动会
武术套路
副总裁判长
如果有时间,我乐意提前一天与客人见面,这样正式拍摄时是第二次见面,彼此更放松些。但1月1号的下午有事,直到看见这张身份识别牌之前,我都没有计划提前见许姐。
饭后,发微信问许姐,是否方便今天见一面?
她说方便,她和老公哪儿都不去,就在客栈喝茶。
下午三点,出发见许姐之前,又看了一会她的微博,发现她身份信息上显示的地址就是河南焦作。
2.
世传太极,陈杨吴武孙,后四家,皆源于陈式太极。陈式太极的发源地是陈家沟,陈家沟属温县,而温县属河南省焦作市。
陈发科(1887年-1957年),河南温县人。出生于太极拳世家,陈式太极第九代。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但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陈长兴传于杨露禅后,才被带入北京,形成杨式太极拳。而陈式太极拳则是由陈发科于民国期间在北京发扬光大的——这是维基百科关于陈发科的介绍。
《北京陈式太极拳发展回顾——纪念陈发科进京80周年》的篇首这样写道:“1928年,一代宗师陈发科从河南的陈家沟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他在北京的三十年授拳生涯,开创了陈式太极拳在全国发展的新纪元。”这篇文章写于2008年,文章作者是陈发科再传弟子,八十二高龄的田秋田。
2002年至2005年,我随田秋田老师学了四年陈式太极。之后的很多年,存着一个心愿,要去一趟河南焦作,去一趟温县陈家沟。
3.
龙龛码头一家客栈,面向洱海的厅里,许姐独自在泡茶。旁边沙发上,歪着一条大汉,头偏垂,已沉睡。走到她身前,告诉她我是灵骢,许姐笑着站起身。
武术裁判应是武术运动员出身,而武术运动员大多身材不高,许姐却近一米七。但她确实是武术运动员,年轻时参加过全国比赛,拿了不少省内冠军,如今是焦作唯一的国家级裁判。
许姐唤醒沉睡的大汉,向我介绍这是他先生,让我叫他八哥。八哥立起身来,睡眼惺忪,头发胡子一般长短,加上膀阔腰圆,气势甚是摄人。许姐向八哥介绍我,他笑着伸出右手,笑得双眼眯成两条缝,忽然就像换了个人。
八哥也是一级运动员,练拳击,与许姐同在一个体校。八哥说:“我们拳击训练馆和武术馆紧挨着,两边互相能看得到。那边只要你许姐在,我这边就打得格外有劲儿。”八哥一边说,一边抬起双臂,左右轮番向空中挥了几拳,还给自己配音,“嘭,嘭嘭。”
在体校的时候,八哥开始追求许姐,追了半年。
中西武术合璧的那年,八哥十九岁,许姐十八岁。
4.
许姐去年2月份有条微博,是夫妻俩在香港,正逢八哥四十一岁生日,许姐送一杯子给老公,寓意一辈子。
2月是水瓶座,不受约束的性情,八哥正是如此。拳击队退下来,不愿按部就班的工作,去当了保镖。一次纠纷中救了老板一命,这年春节,老板封了个十万的红包给他。我听得“啧啧”连声,这可是二十年前的十万啊。同时也懊恼不已,二十年前,我被业余体校的教练夸做骨骼清奇,自己觉得不能浪费,也是打算习武的。学校都找好了,在少林寺脚下,但我家彪悍的老太太大坚决不同意,粗暴的将一个武林奇才扼杀萌芽中,也掐灭了我仗剑走天涯的梦想。
保镖干了八年之后,八哥去了甘南,开客栈,包林场,至今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甘南四川一带。关于工作,八哥没详述,我虽然感兴趣,却也没好意思多问。不过从夫妻俩的旅行,从他俩自驾的交通工具,还有其它一些细节综合来看,八哥的事业在物质层面上是成功的,远比拳击手、保镖、青旅老板这些外显的身份和人生轨迹显得靠谱。
同时也感觉到,八哥其实避免谈论物质相关的东西,任何有可能让人误会夸示于人前的拥有,他都刻意淡化。八哥健谈,不时大笑,粗狂的外表下藏着谨慎和低调。
5.
与外表不相称的不止是谨慎低调,八哥对许姐的态度,也让我意想不到。在无为寺附近的山林中,逆光拍了一组,我很喜欢,拿给俩人看。八哥看着相机显示屏,说:“媳妇儿啊,你可真好看,太好看了。”许姐说:“你也很帅啊。”八哥马上接口:“是因为你,我才这么帅啊。”
八哥帅,这事儿和许姐有什么关系?我琢磨其道理,忽然想到,今儿早上八哥刚对我说过,对媳妇对家人,没什么道理可讲。看来他真是不讲道理,只要媳妇开心就行。八哥蹲在那里看着相机,又看看许姐,继续念叨,媳妇你真好看真好看。许姐终于回了一句:“你就生了一张好嘴。”八哥听了,看看许姐,继续“嘿嘿“。
许姐还告诉我,别看你八哥长这样,其实有洁癖。俩人驾车出行,开长途,车易脏,不方便洗车。但沿途中,若有河流或小溪,八哥一定会停下,将车清洗干净。八哥爱车,对于他这种性格,车就如双腿和翅膀。对待自己心爱之物,有这样的行为倒也正常,但许姐补充说,只要八哥在家,都不用她打扫卫生,八哥会像对待车一样,将家里擦拭的一尘不染。八哥一边听许姐说他如何在家打扫卫生,一边伸出两根粗壮的手指在身前的桌子上抹拭一下,笑着对我竖起两根手指。
八哥有个心愿,带着女儿,一家人长途旅行一次,请专业人员拍成纪录片。他问一个纪录片导演,五万能否搞定,对方告诉他,得十倍金额。但八哥仍然不打算放弃,明年太忙,后年必须完成。关于这个纪录片,八哥只想作为家庭的记录,不打算公开。我问许姐,这样的投入,你没意见?许姐看看八哥,笑了笑。
50万拍家庭纪录片,源于一个丈夫和父亲的细腻内心,值得尊敬,但这种投入还是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何况八哥看起来还不算是有钱到可以任性土豪级别。我不懂星座,特意查了一下水瓶,看到这样一段话:“极富革新精神,具有独特的个性,有着超前的思想。聪颖脱俗,常有奇异的想法,不按牌理出牌。不爱受约束,但他们不同于射手座,水瓶更注重精神层次的提升。“
不知道别的水瓶是否都是这样,但至少这段话形容八哥还挺合适。
6.
空气花园只四间房,客人都出去了。下午,整个客栈就我和八哥许姐,拍了一个多小时,夫妻俩说可以了,不用再拍,于是收起相机坐下喝茶。
多年来,不曾有机会与人聊太极,更未曾想到,能与一个来自太极发源地的国家级裁判聊这话题。
许姐是在体院练的武术竞赛套路,当然也包括太极。但细聊之后发现,她与我接触的民间武术在着眼点上却有很大不同。2014年,国际武联审定了新的评分标准,裁判分为ABC三组,A组负责动作质量,B组负责演练水平,C组负责整套难度。现在的新规则,已经比以前每个裁判都负责整体打分更科学。但是,中国武术的内涵并不止是动作、演练和难度,甚至不止是它的实战功用。
即便是新的评分规则,仍是评定表现形式。而内家拳法中,无论是太极,或是形意八卦的历代名家,练到最后,大多向内求,这也是我对太极念念不忘的原因。比如孙禄堂晚年的《拳意述真》,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拳术至炼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心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
任何技艺到了一定境界,都几近于道。孙禄堂这段话,已不是在讲拳术,而我却并不认为玄虚。虽然知道如今的陈家沟不会是我想象的圣地,但还是想去看看,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更不是为了实战的功用而去。有些东西自己不曾实现,若能目睹一种境界的真实存在,也就足够。
许姐听了我的叙述,说她虽然是武术运动员出身,但我说的这些,她很少涉及。不过,我若是去陈家沟,她能介绍我认识这样的人。许姐很有把握的说:“你们一定能聊到一块。“
7.
问起八哥为何信佛,八哥对我讲了一件事。
2008年5月11号,当天晚上,他在青川,跟朋友在一家宾馆喝酒。许姐给八哥的司机打电话,让他叮嘱八哥少喝,如果喝了酒,当天就不要开车。酒席结束,已是晚上11点,八哥还是决定和司机连夜赶路,因为他答应了许姐尽快回家。第二天,八哥到达西安,才知道大地震,他给一起喝酒的朋友打电话,再也打不通。前一晚喝酒的宾馆,已彻底没了。
我接着问,那你信了之后,有什么改变?
八哥又讲了另外一件事。
他在草原上与朋友一起赶路,朋友平时配有专职司机,难有机会开车,忽然有兴致,让八哥给他开。八哥让出驾驶位,在副驾睡去。几分钟后,车撞在石壁上又翻转两圈,朋友脑部重伤,而八哥被甩出车外,全身九处骨折。八哥说,重伤之后,他没乱,采用了事后看来也是最佳的处置方案。八哥认为,这是信仰给予他的平静和冷静。
我还是不太明白,如果只是从信仰里获得平静和冷静,很多技术手段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练拳打坐,比如瑜伽冥想。
为何要选择宗教?
8.
觉得谈论对方的宗教信仰是一件失礼的事情,因为自己没有信仰。总认为将理性和逻辑交付给我没见过的神明,任凭“他“来解释万物规律,还是有些不对劲。
我并不期望也不甘心借助其它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希望获得一种能力,能以更好的心态处理每一件事情,过好每一天。这种能力,就像孙禄堂说的“至虚至无“”无一动其心“。或是八哥说的,重伤之后的平静和冷静。
或者,孙禄堂和八哥说的就是一回事,但我只是远远看着,揣摩欣赏,无法靠近。
写到这里,忽然羡慕八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