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心理原创】到底对不对?

标签:
育儿 |
分类: 亲子教育-亲子总动员 |
对VS不对
宝音和小姐姐在一起画画,姐姐教宝音:“这不是草莓。不是这样画的。”“这不是鱼。”最后小姐姐急了:“阿姨,她(宝音)乱画。”我笑笑,终于开口说话:“没有关系,妹妹画的是她自己的草莓,她自己的鱼,和姐姐你的不一样。都是对的。”听到我这样的回答以后,宝音反而更自信:“哈哈,看我画得乱七八糟的。”逗得大家都笑了。
这是宝音两岁半的时候,对宝音来说能画出封闭的圆形就是对了。有时候我们是否太纠于“对”了,而忘记了孩子的能力和TA的年纪是否相符?
对错之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告诉孩子好多关于“对”和“不对”的事情。尤其孩子到了两三岁,自我意识急速发展的时候,孩子总有很多让家长认为“不对”的行为出现。这个时候父母总是很着急给予孩子正确的东西。不可置疑,父母对孩子的爱,并往往爱之深责之切。可是事与愿违的是孩子哭闹逆反,父母着急怒吼。
宝音最近也喜欢说:“妈妈,你刚刚说错了。”“妈妈你不是说……吗?”看这个孩子已经开始明白对与不对了。可是这个孩子一天好几次说:“妈妈你说错了。”我也挺烦的。试想一下,我天天对她说这不对那不对,怪不得孩子烦躁最后哭闹逆反抗议呢。
淡然面对
可是如果我们一直像过去那样吼叫、胁迫甚者打骂孩子,我们会收获什么呢?我们试试看不一样的方式面对孩子的“对”与“不对”吧。我们可以:
-
态度温和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并且示范给孩子看对的样式。
-
孩子还是做不对的时候,先暂停吼叫,了解孩子不对的缘故,并且再给孩子示范对的样式。谨记态度温和。你如何气定神闲面对孩子“做不对”,比你平时说一万句“该不该”都管用。
-
根据孩子的年龄设定规则。并且切实执行。
切忌因小失大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忌“抓芝麻丢了西瓜”——只看重孩子外在行为是否按照大人的心意,却忽略了孩子的特性,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常常用看得见的评价孩子是否“好孩子”,是否做得对。我们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就是需要不断使用和调整孩子不同阶段能接受的方式,否则适得其反,岂不可惜!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许珂老师的文章:《怒吼的父母